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宁夏农垦
“塞上平原”喜收新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金秋十月,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稻浪翻滚。2025年,宁夏农垦集团种植水稻10.42万亩,下属的前进农场、暖泉农场、灵武农场、贺兰山农牧场、巴浪湖农场、连湖农场、南梁农场是种植水稻的“主力农场”,其中4个农场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前进农场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5124亩。随着秋收接近尾声,今年的成绩也逐渐明晰——平均亩产640公斤,示范区最高单产745.6公斤,预计总产量突破6.67万吨。
前进农场的中重度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上,收割机在田里匀速穿梭,割台驶过,稻秆整齐摆放,饱满的稻粒源源不断送入粮仓。看着如今稻浪翻滚,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放在以前,这样的盐碱地亩产超350公斤都难,今年能突破550公斤!”基地负责人弯腰捧起一把稻谷,指腹摩挲着颗粒,脸上的笑意藏不住,“这稻子不仅产量高,米质也不差,煮出的饭香软可口。”
为了“唤醒”这片盐碱地,宁夏农垦依托自治区国土整治项目,以高标准灌排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系统性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综合运用客土、增施有机肥、节水控盐等技术手段,重塑健康土壤结构,有效提升土壤耕地地力水平。在此基础上,集成应用“种子包衣防病”绿色植保、耐盐碱水稻良种、无人机高效种植、间歇灌溉节水控盐等技术,构建了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工程改良、生态培肥、技术增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
这个国庆假期,前进农场生产队管理人员放弃休息,全员坚守在生产一线,在抢收公管水稻的同时,科学筹划收割、晾晒和销售进度,为职工水稻的收获、销售做好全方面的服务,确保秋收有序进行。
秋收抢农时,组织是关键。今年宁夏农垦各农场的水稻秋收现场,从收割机联系、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到晒场资源有序分配,再到联系订单收购对象和粮食经纪人收购、运输,各环节堪称“严丝合缝”,秋收进行得有条不紊。稻谷销售也在同步进行,目前新稻谷的市场收购价在每公斤2.60元上下浮动,作为育种使用的优质品种如连湖农场种植的“宁粳50号”收购价能达到每公斤3.10元。宁夏农垦所属各粮库也提前开展空仓消毒、机械设备、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落实秋粮收购仓容11.66万吨,收购资金2.73亿元(稻谷1.5亿元、玉米1.23亿元),确保秋粮收购资金安全、使用及时,设置秋粮收购点21个。目前已收购稻谷2.7万吨。
今年前进农场、暖泉农场还开展了共计1500亩的稻田蟹种养殖试验,6月初投放蟹苗,9月中旬开始收获稻田蟹。据了解,在今年初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两家农场明年还将持续扩大规模至2000亩以上,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从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到改良盐碱地拓展耕种空间,再到蟹稻共生提升土地产出量,宁夏农垦的水稻种植每一项举措都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既守住了‘塞上粮仓’的安全底线,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宁夏农垦农业发展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