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穹顶下聆听金石、昆曲与粤剧的非遗共鸣,在书画展前观看《白蛇传》粤剧实景演绎,在音乐展厅里以脱口秀读懂艺术故事 —— 这个中秋国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正打破传统美术馆的 “静态边界”,以一场场融合多元艺术形式的盛宴,重新定义公众与艺术的互动方式。
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活化”:跨界不是叠加,而是美学共鸣
艺博院的跨界尝试,始终以“美学共通性”为核心——不追求形式上的简单混搭,而是深挖不同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结,让书画、音乐、戏剧、篆刻在精神与情感层面相互呼应,实现文化表达的“1+1>2”。
9月20日,由艺博院与西泠印社联合打造的“金声玉振——中国风音乐会”率先拉开跨界序幕。这场由星海音乐学院师生倾情演绎的音乐会,以“音画通感”为理念,将艺博院与西泠印社的珍贵馆藏转化为可听的旋律,用五个章节搭建起“视觉-听觉-文化思考”的立体体验。
开篇“君子之风”章节,便以艺博院镇馆之宝北宋文同《墨竹图》的“竹之雅”,对话西泠印社镇社之宝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印章的“石之韵”,再搭配《梅花引》《幽兰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音乐作品,让梅兰竹菊的君子品格、金石书画的文人风骨,通过旋律“看得见、听得懂”;后续“风起民间”“历史回声”“戏苑撷珍”“岭南音画”章节,则如同一场“流动的音画展”,线上线下观众共同沉浸在“让音乐可见,让文物可听”的艺术境界中。
国庆期间,这样的“动态活化”还将在展厅里持续上演:四楼“马思聪的音乐艺术”展厅将推出两场“不跑调的跨界之声”艺术脱口秀——表演者站在原展厅的钢琴舞台上,以“美术+音乐+脱口秀”的轻松组合,把马思聪的音乐故事转化为鲜活段子,引导观众在笑声中读懂展览内涵;许固令水墨作品《白蛇传》展区前,将同步上演同名粤剧片段,让书画中的人物“走”出画布,以戏曲身段重现故事张力;更有“美遇”特别活动,将篆刻、昆曲、粤剧三大非遗同台呈现,让传统技艺在对话中碰撞出新的魅力。
这些尝试,本质是打通艺术形式的“语言壁垒”——当金石的厚重遇见昆曲的婉转,当书画的意境融入粤剧的唱腔,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多种艺术的叠加,更是文化内核的深度共鸣。艺博院也借此跳出“传统艺术博物馆”的局限,让美术馆从“作品陈列空间”升级为“艺术对话场域”。
金声玉振——艺博院与西泠印社中国风音乐会。
国庆期间,艺博院还将在四楼“马思聪的音乐艺术”展厅推出两场“不跑调的跨界之声”艺术脱口秀。表演将在原放置钢琴的舞台上近距离呈现,以“美术+音乐+脱口秀”的三重组合,引导观众在轻松氛围中理解展览内涵。
从金石书画与音乐的跨界对话,到马思聪展厅将音乐故事转化为轻松语言的脱口秀,再到许固令水墨作品《白蛇传》前的同名粤剧表演,以及篆刻、昆曲、粤剧三大非遗同台展示的“美遇”活动,这些尝试都致力于打通艺术形式间的精神、情感联结,展现各类艺术文化间深层的互动魅力。
许固令水墨作品《白蛇传》前的同名粤剧表演。
双节同庆:十展二十场活动,打造全龄段美育新体验
中秋国庆期间,艺博院以“展览+活动”双线并行,用十余个常设及特展、二十余场多元活动,覆盖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观众群体。除了经典的专家讲座、亲子研学、手工体验,更有多个“量身定制”的跨界项目,让美育既有“专业深度”,又有“体验温度”。
10月1日,“音”为有你——艺博院中央大厅音乐快闪活动将为观众带来三个篇章、八首应节曲目,包括《如愿》《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等,营造爱国同庆的节日氛围。同期举办的“艺术+科学:解锁孩子创新的双螺旋”讲座,回应科技发展潮流,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启发创新思维。10月4日和7日下午,“马思聪的音乐艺术”展厅将继续推出“不跑调的跨界之声”艺术脱口秀,由学美术出身的90后音乐硕士呈现为展览定制的原创作品。10月4日的“艺术抗战 丰碑永存——廖冰兄诞辰110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展”青少年研学体验课特色活动,将美育与思政跨学科融合。通过解读廖冰兄的抗战漫画、聆听背后的爱国故事,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勇气与时代担当,实现“爱国教育润物无声”。
篆刻、昆曲、粤剧三大非遗同台。
这样的创新探索,也让艺博院收获了年轻观众的青睐——数据显示,其官方公众号用户中18-35岁人群占比超60%,显著高于传统美术馆的年轻受众比例。脱口秀、音乐快闪等形式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而内容上坚守的专业性与艺术性,则确保了“好玩不流于肤浅”,形成吸引年轻群体的“平衡点”。
展厅里的脱口秀。
不止于“看展”:美术馆应成为艺术创新的“孵化器”
在艺博院看来,美术馆的价值从不只是“保存艺术”,更在于“激活艺术”——通过多元形式为馆藏资源、展览作品提供新的阐释维度,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此次双节跨界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当篆刻遇见昆曲,当粤剧对话书画,当脱口秀走进音乐展厅,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更让传统文化找到了与现代生活连接的“接口”。 未来,艺博院还将持续深化跨界探索,让美术馆成为“多元艺术的发声场”——既守护传统艺术的根脉,又为创新表达提供土壤。正如这场双节盛宴所展现的:当艺术打破边界,当美育走出展厅,文化的生命力便会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为公共美育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穗艺博宣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