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妇女报
天山脚下 石榴花开
一位边疆园丁眼中的教育变迁
艾米拉古丽和孩子们在一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能代表各族群众发言,我的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恩和澎湃豪情。这份感恩,源于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日前,新疆人民会堂内,鲜花簇拥,掌声如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童梦幼儿园园长艾米拉古丽·阿不都身着亮丽的服饰走上发言席。
“我们的孩子会用积木搭起心中的天安门。”艾米拉古丽讲述了一所乡村幼儿园从“土坯房”到“智慧园”的蝶变,也折射出边疆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跨越。
艾米拉古丽的故事,不仅是一位乡村幼教守望者的个人奋斗史,更是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在边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缩影。
教育惠民政策照亮边疆童心
2009年,26岁的艾米拉古丽从一名小学教师转岗,成为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的幼儿园园长。当时的“幼儿园”,办学条件相对简陋。“许多孩子到了入园年龄,还在田间地头奔跑嬉闹。”艾米拉古丽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上学。
转机出现在2017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巴楚县启动幼儿园全面升级工程。多来提巴格乡的旧校舍被推倒重建,一座崭新的两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新幼儿园配有活动室、食堂、宿舍、书桌和床。“幼儿园成了全乡最漂亮的建筑,就连乡里最偏远的村子都建了幼儿园!”艾米拉古丽开心极了,带着家长到学校参观,劝说适龄儿童家长让孩子们都来上学。
崭新的幼儿园建好了,但专业幼师不够,艾米拉古丽向巴楚县教育局争取到让临时聘用教师来任教。之后,自治区免费师范生、“组团式”援疆的教育人才等先后来到南疆乡村任教。为留住这些宝贵的人才,她想方设法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用温暖的爱和强大的责任心感染着每一名教师。
这些年,艾米拉古丽深切感受到,在国家政策帮助下,农村学龄前儿童都能享受三年免费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每个孩子每天都能吃上丰富可口的营养餐,专业教师越来越多,学前保教质量越来越好……
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2020年,艾米拉古丽调任巴楚县童梦幼儿园园长。这所幼儿园有20多个班级近800名幼儿,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这里,她开启了一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实践。
“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心里,学会说国家通用语言是基础。”艾米拉古丽坚定地说,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孩子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开阔眼界,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像母亲一样陪伴孩子成长,我由衷欣慰。”艾米拉古丽说,“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用爱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
在童梦幼儿园,教师也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来自甘肃的李婷红初来时担心不适应,却被同事们的热情深深打动。老教师古再丽努尔像姐姐一样关心她,会在深夜留下来帮她解决教学难题。各族教师结成“一帮一”对子,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互帮互助。每逢节假日,本地老师都会热情邀请外地教师到家中做客,共享美食,亲如一家。
“言教不如身教。”艾米拉古丽说,“孩子们看到老师亲如一家,自然懂得我们是一家人。”丰富多彩的共育活动,让团结的氛围浸润校园,老师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教育援疆点亮灯塔
如果说硬件的改善是教育的“底座”,那么师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则是教育的“灵魂”。艾米拉古丽深知,仅靠本地力量,难以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教育援疆”正是那束照亮边疆教育前路的光。
“与上海静安区永和路幼儿园结对后,孩子们的变化最明显——他们会主动学国家通用语言,还会跟家长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艾米拉古丽的话,道出了园际合作的实效。
自2022年结对以来,两地幼儿园的互动从未间断:42封手绘书信传递童真,50余张自制祝福卡片寄托情谊,两次视频连线中,孩子们互秀民族舞蹈。
今年,童梦幼儿园派出管理者赴沪跟岗研修15天。在永和路幼儿园学习游戏化教学新思路,回到童梦幼儿园后,管理者调整了课程设计,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永和路幼儿园园长实地到访时,双方围绕教学计划、环境创设深入交流,每月1次的线上联合教研,累计开展50次精准活动、13次课题研究、15次联合备课,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跨区域流动。
“我会继续用爱和责任教育引导孩子,给孩子们讲新疆的发展故事、祖国的蓬勃气象,呵护并浇灌好每一棵幼苗,助力他们成为建设美丽新疆的栋梁之材。”艾米拉古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