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令人窒息的“家长跪地被轮踩”一幕:跪着的父母,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12 16:44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这个国庆假期,我主要时间都在家宅着。

无意中刷到这么一个热搜视频,顿时满脑子问号,也跟姐妹们说说:

视频内容是郑州市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在9月30日搞的一个高一年级家校共育活动。

里面有个环节叫做“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就是让家长跪下,孩子踩过去的方式。

孩子踩过的时候是带着眼罩的,据说活动现场,就有学生摘掉眼罩后,发现踩的是自己父母,就开始大哭。

我看完心里就在想,这都2025年了,怎么还有这种离谱的事儿。

这类所谓的“感恩教育”其实十几年前流行过一阵子,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到学校去大搞“打鸡血式”“催泪式”演讲,把孩子们说的眼泪汪汪。

然后让孩子们大喊“爸爸妈妈对不起!”,还有些是现场给爸妈磕头洗脚。还有些额外的环节就是现场卖书。

学校现在还在搞这一套,可能还是想煽情,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孩子:

这就是中国的父母啊——宁愿自己跪在冰冷的地上,也要支撑孩子走向“成长”。

现场视频截图

可是父母的爱,真的需要用这么撕裂的方式去证明吗?

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沉重的“牺牲”?

那些在活动现场大哭的孩子,他们的眼泪里有多少是感动,有多少是惊吓和内疚?

01 愧疚式教育不是真正的感恩

“愧疚教育”在我们这代父母身上其实并不陌生。

很多父母总是不失时机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家长为了你们很辛苦,要体谅家长,将来要对家长好、孝顺父母啊!

“我这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啊!你不去好好学习,就知道玩、玩、玩!怎么对得起我!”

“天天买这买那,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的!”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你长大后一定要对妈妈好啊!”

我还曾以看过某位妈妈“感恩教育经验”:

孩子在做功课,她就在旁边擦地,并不时停下来敲敲自己的背,表现出很痛苦样子。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她就会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妈妈累点没关系,因为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一般都会乖乖地听话,不再张罗出去玩了,东西也不买了,写作业也不用吼了……

但这是因为感恩吗?

这是内疚,因为那些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辛苦的根源、是累赘负担,没有我,他们会生活得更好。”

自己都已经是这个家的罪人了,除了好好听话,取悦父母,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想让孩子感恩的时候,却误按了内疚键,这是教育孩子感恩时最容易踩的“雷”。

其实想区分是感恩还是内疚,看孩子的表情就知道了。

心怀感恩是快乐的、轻松的平和幸福的体验,出于感恩而做某件事时,脸上应该是微笑、感动、升华、爱的表情。

被内疚控制的孩子会紧张、难过,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被动地去做取悦或者报答家长的事情,希望能让家长开心,从而原谅或接受他们。

▲图片来源:paipi酱

有位妈妈讲,儿子每次考好了,就对她颐指气使的,考砸了就灰溜溜的,让干啥干啥,反差特别大。

这很好理解,因为家长日常的言行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与自己之间是一场交易,你养我,然后我为你学习,为你争气。

考不好,算我欠你的,我补偿,考了好,我也就不欠你什么,连内疚都没有了,更没感恩什么事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震宇教授在家庭情感研究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中国式的自我牺牲型父母容易培养出“高愧疚感、低幸福感”的孩子。

这些孩子表面上乖巧懂事,内心却常常被“我不够好”、“我欠父母太多”的痛苦啃噬。

02 不要愧疚教育,我们要什么?

我觉得真正的感恩,应该发源于爱的自然满溢,而不是愧疚的沉重压迫。

感恩教育不是说教、不是表演,是贯穿在日常生活里的细节。

记得之前还看过一则9岁男孩帮环卫工妈妈干活儿的新闻。

小男孩手脚非常麻利的清收街道边垃圾桶。

一个垃圾桶有10-20斤,但他收、搬、举桶,动作一气呵成。

面对记者的镜头,小男孩有点不要意思,笑着说就是看到妈妈好辛苦,来帮妈妈一起干活。

孩子妈妈也说,儿子每个假期都过来帮忙,跟她一起干。

上学的时候,回家也会自己做饭吃。

很多父母、长辈,看到孩子干活的第一反应都是心疼、舍不得。

但更多时候,孩子自己是很愿意了解和参与爸爸妈妈的世界的。

他们也很乐得跟父母并肩作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家庭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从付出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从被需要中学会感激。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理查德·兰伯尔就有过一个研究,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培养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因为感恩的本质,不是对牺牲的愧疚,而是对互助的喜悦。

换个角度想,也许我们父母,也该学会“被感恩”。

我女儿在前年母亲节,送了我一个她自己设计的包包,花了1000多。

为了攒钱,她提前一年在暑假私下接帮人画画的订单,一幅能收入几块到几十块不等。

画画的时间是从休息时间中挤出来的,足足画了10个月才攒够。

但是在女儿眼里,我并不是一个牺牲者,而只是一个值得爱和尊重的妈妈。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真正的教育是完整的人的培养,而非片面技能的传授。”

当我们把亲子关系从“牺牲与偿还”转变为“成长与陪伴”,感恩才会自然发生。

就像台湾亲子专家李崇建所说:“健康的感恩,是意识到生命间的相互滋润。”

最后我想说,感恩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感受爱、回应爱、传递爱。

这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仪式,它就藏在生活的细水长流里——

是孩子给你捶背时,你由衷的那句“真舒服”;

是全家一起包饺子时,洒满厨房的笑声;

是你照顾生病的父母时,孩子在一旁默默学到的担当。

感恩,应该让心更轻,而不是更重;让爱更自由,而不是更束缚。

真心希望,再也不要有孩子需要踩着父母的背学会感恩。

因为当父母跪下的那一刻,我们已经输了——输掉了平等的对视,输掉了健康的亲子关系,也输掉了感恩最本真的意义。

来源:小树妈妈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