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那些没有得到父母足够保护的孩子,长大以后应该会更加坚强、独立。
可事实上,这样没人疼的孩子,长大之后却依旧保持着“单纯”。
为什么有些小孩,童年不幸爹不疼娘不爱的,长大后反而天真幼稚,即使是经历了一些社会毒打,还是不懂人情世故。
心理学研究表明:
婴幼儿时期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在童年时期,父母总是控制、指责孩子,甚至情感忽视,那么孩子很难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网友@肉肉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从小被我妈非打即骂,羞辱,打压,她从来从来没夸过我,我也很少很少看到她笑!
她特别喜欢在人多的时候羞辱我,然后逗得别人哈哈大笑,她似乎得到了满足……
我现在都30多岁了,就是非常容易相信别人,思想单纯。
我之前还想过:我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一样。
那是因为心理年龄没有长大,一直被压抑。
如果你总是过度信任别人,难以说“不”,这可能不是你太“善良”。
而是你从小就被父母“驯化”成了一个不能自我保护、不能拒绝孩子。
当你提出界限,被视为“不听话、叛逆”;
当你有情绪,被说是“太敏感、矫情”;
当你表达不满,被指责“不懂事、顶嘴”。
于是,你学会以了顺从安排、取悦大人、压抑自我。
你的“单纯”,其实是一种压抑本能、服从外界的结果。
长大以后还很单纯的人,不是因为被保护得太好了,而是因为从来没有被保护过……
想起了莫言在一本书里写的:一个人长大了还天真单纯,是因为TA从小没被爱过!
那些经历过暴力或者其他不幸的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打压、打骂,偶尔有一点表扬,像奖励一条狗一样。
所以长大后,他们的世界里往往非黑即白。
因为曾经的经历,在他们身上刻下了:错了就要挨打,对了就能得到“奖励”的认知模式。
社会化很低,似乎更像一个不经世事的孩童。
而事实是,好多人“留在了”孩童时期,并未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家庭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但当这个港湾里也风浪不断时,孩子只能把自己的感受缩到最小,以“单纯”来回避复杂的痛苦。
如果把父母的关注和爱,比作孩子健康的养长大的养料,那么缺爱的孩子则会有心理上的“营养不良”。
从小缺爱的孩子,渴望爱又害怕爱,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这样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一个从未被爱过的孩子,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会习惯性地把矛头对准自己:我真不争气,真差劲,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成长,是需要肯定的。而那些缺爱的孩子,却不断地给予自己否定。
因为他们从一开始,没有人爱他们,更没有学会怎样“爱自己”。
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说,孩子放养就好。
真的很担心部分父母会误以为,所谓的放养,是对养育孩子“漫不经心”,就像很多人误以为,富养女儿是带女儿出入高消费场所一样。
养育孩子可以放松一点,自然一点,但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是必要的。
会让他们有更舒适的情绪体验,更有安全感,也更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前的孩子,会以父母作为自己的镜像。
比如,爸爸妈妈的喜怒哀乐,都是孩子紧密相连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有一对及时回应感情需求,和充满爱的父母。
那么他的性格则会多一些阳光的特质,更是充满自信和安全感。
反之,那些从小没有得到足够安全感和爱的孩子,终其一生,会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这份缺憾。
我想说,当孩子努力探索时,咱们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他们就会知道探索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当孩子拿着自己的手工向你展示时,不妨给孩子一个赞美和点评,他们就会知道自己做得还不错。
在爸爸妈妈一次次关注和回应中,孩子会渐渐明白:爸爸妈妈很爱我,我非常棒,我很重要。
当他们长大后,自然会成为一个自信,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的人。
相反,假如一个孩子的童年是被忽视的,他的喜怒哀乐没有任何的回应。
长此以往,他会变得极度缺爱,只要别人给一点点关注,就想倾尽自己所有。
面对挫折,甚至也不会自我保护,因为没人教会他应该怎么做。
写在最后
一个孩子拥有真正幸福的童年,不是所谓的“省心”“懂事”。
而是敢撒娇、敢笑、敢哭,知道自己被爸爸妈妈无条件爱着。
因为,一个会撒娇的孩子,才会拥有满满的安全感。
童年不缺爱,人生才饱满。
爸爸妈妈们学会关注你的孩子吧,那些点点滴滴细微的关注,才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