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遇到个妈宝男,3年后竟成了我同学老公:我自信没有看错人,没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12 14:47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01

“晓璃老师,多亏了您上次给到我的分析与指导,咨询后的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特点及优劣势。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与尝试,如今的我终于找到了适合的岗位......”

一天,我收到了来访者小晴(化名)的反馈邮件。

我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当初咨询时和我说了一段相亲经历的那个姑娘吗?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隐去了关键性的私人信息,且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加工与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晓璃老师,我发现自己好像不适合现在的工作!”

一天,来访者小晴找我咨询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哦?何以见得?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问。

小晴和我说了自己的一段相亲经历。

“几年前,在我刚入职这家公司不久,我爸妈就迫不及待地给我安排了一场相亲,”小晴说: “他们说对方小伙子条件挺不错,985高材生,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在一家IT公司搞研发,待遇特别好。

“然后呢?”我示意小晴继续说下去。

“扛不过父母的软磨硬泡,我便答应了相亲的安排。到了约定的时间,我草草拾掇了一下,来到了约定的地点。见到了一个高大斯文带着眼镜的小伙,一番自我介绍后,我得知他叫阿彬(化名)。”小晴说。

小晴清楚地记得,这个小伙子看似有些木讷且不善言辞,不过,他全程面带微笑,然后会时不时问小晴一些问题。

“他都问了哪些问题呢?”我问。

“都是些特别寻常的问题,比如学的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公司领导和同事怎样......”小晴说:“因为我当时也才跳槽不久,只是简单地说了下情况。 他还很好奇我为何会跳槽,还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等等。

02

那一次见面,小晴说的比较多,阿彬则笑而不语,偶尔眼神交汇的时候,阿彬会下意识地对她点头微笑。

“怎么说呢?对这个男生我虽然没有太多的感觉,但不至于太反感。总体上人家还算是彬彬有礼,看上去也蛮有教养的。”小晴说:“只是后来,当我问到他一些问题的时候,他的回答让我惊掉了下巴!”

小晴继续说:“ 我问他当时为何会学计算机专业,他说这是妈妈的意思,因为妈妈说计算机专业很吃香能赚钱;我又问他对未来的妻子有什么想法时,他说了句,其实也没什么想法,只要他妈妈能够满意就好......

说到这里,小晴停顿了下来:“晓璃老师,你知道么?当我听到对方这些回答时,我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该不会是一个妈宝男吧?”

我没有急于判断,而是继续倾听。

“第一次见面后,我和爸妈说对这个人无感。爸妈还劝我说,找对象不要光看感觉,最重要的是要看人品和能力。”小晴说:“我很敷衍地应答了几句,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按照小晴的说法,那次见面之后,对方再也没有给她发消息或者打电话。

小晴很快就把这场相亲给忘得一干二净。

然而让小晴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 3年后,她收到了同学小婷(化名)的结婚请柬;而和小婷结婚的不是别人,就是之前自己相亲的那个阿彬!

小晴刚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了,她在想是不是只是重名了?可当她再次睁大双眼看着请柬上的新人照片时,还是认出了阿彬的模样。

怀着几分好奇和不解,小晴如约参加了小婷的婚礼。

03

在婚礼现场,小晴有几次想要开口提示小婷这个新郎可能是个“妈宝男”,但看到小婷满脸幸福的模样,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后来有一次,小晴和小婷聊天,无意中提到了阿彬,小晴假装开玩笑地说了句:“看你家阿彬长得怪老实的,该不会是个妈宝男吧?”

没想到小婷笑了:“哈哈哈,之前也有姐妹问过类似的问题。 你们别被他看似老实的外表给骗了,这个人很有主见的。之前他和我提起,几年前家人给他安排了一次相亲,他没有看上对方,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就假装自己没有主见,让人家误认为他是个妈宝男......可能就是从那次相亲之后,关于他是妈宝男的猜测就慢慢传开了吧。

小晴一听呆住了:天呐, 原来那次阿彬和自己相亲,搞了半天是他看不上自己,才故意装作妈宝男的啊!

“晓璃老师,这件事深深刺激到了我,”小晴说:“倒不是说我对这个阿彬还有念想什么的, 主要是我不止一次地发现,我看人的眼光好像有问题,就是我经常看人不准,别人说什么我就很容易相信,从来听不懂言外之意...... 这导致我这几年在工作上频频受挫!”

如果说小晴从事的是类似数据分析这类技术性岗位,看人不准倒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可小晴偏偏从事的是人力资源的工作,而且还是负责招聘的环节!

看人不准乃至无法听懂对方的言外之意,无疑是两大硬伤,给小晴的工作带来了重重阻力,以至于工作多年,她都始终不得要领,中间换了几家公司,也很难获得领导的认可。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看人准”以及“听懂言外之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4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在“看人准”或“听懂言外之意”这两个层面上,我的总结如下。

一种是“联觉感”较强的人。

这些人在获取到一些信息的时候,并不会信以为真,而是会结合当时的情境、场景等等其他信息,揣摩这些信息背后的东西。

例如,当事人的诉求、担忧或者对自身的期待等等,然后再做出“对方想要”的回应,使得任务或事情得以顺利推进。

另一种是“细节感”较强的人。

这些人在获取到一些信息的时候,往往会信以为真且对细节特别敏感,容易抓住其中的某个点深究不放,运用自己之前的经验对该信息做出判断,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回应”,结果反而会无形中阻碍任务或事情的顺利推进。

顺带提及下,这两种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差异悬殊的偏好与反应,和主客观因素都有关: 主观来说包含特质倾向等个人因素,客观来说有原生家庭及成长环境等外在环境的影响等等,由于形成过程极为漫长和复杂,本文不在此做深入分析与探讨。

显然,在“看人的眼光”及“言外能力”这两件事情上——

第一种人(联觉感强)在处人方面具有一种天赋,即,他们能很快意会到所谓的“言外之意”,能够察觉对方的真实意图,会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这类人往往反应灵活,对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谈话策略。

而第二种人(细节感强)更擅长事务的维度,即,他们更擅长处理些具体的、有章可循的事务,做事认真仔细,但在人际交往及关系方面显得“死板有余灵活不足”。

这两种人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关键问题在于, 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然后寻求适合的位置,才能产生较好的职业回馈与体验。

05

通过系统的咨询分析,我发现, 我们的小晴恰恰属于后者,即:比起联觉感,小晴的细节感更发达,不太擅长做出联想及推理,很难察觉到对方的真实意图或疑点,更擅长“就事论事”。

换句话说,小晴这些年来得以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 主要得益于她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她做事细致认真,但对人的部分则缺乏相应的悟性和灵气——这也就注定了,如果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小晴多半还是会在基础工作中打转。

如果她想要往更高的位置攀登,在阅人无数的老板眼里,往往很难给到她这样的机会。

我给小晴的建议是“扬长避短”: 如果她还想继续在人力资源领域做下去,建议转向偏事务型的薪酬版块,而不是死磕自己不擅长的招聘版块,等等。

我知道,现实中还有千千万万和文中的小晴一样迷茫而困惑的人群,他们此刻或许正在经历着煎熬,希望他们能早一天认识自己,并做出适合的抉择,早日摆脱困境。

行文至此,我想说——

你羡慕的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味蛮干的结果,而是当事人在成功之前,就找到了适合的定位、运用了正确的方法、加上勤奋与努力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以上。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