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月销超4万,闯欧洲却要‘慢慢来’?”2025年,小米汽车用26.47万辆的1-9月累计销量(9月交付创4万辆新高)证明了在国内市场的成功,但副总裁许斐一句“欧洲用户和中国用户完全不一样,需做好充分准备”,却引发热议——有人疑惑“是产品不够好”,也有人点破“欧洲消费者不好‘忽悠’,打法得换”。从用户需求到合规标准,从产品适配到品牌认知,小米要想在欧洲市场复制国内成功,需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中外汽车消费逻辑的深层差异。
首先是“安全与性能的底层标准差”,欧洲市场的“严苛”远超国内。网友调侃“国内200米刹停是高科技,到欧洲牛顿都要原地复活”,看似玩笑却戳中关键:欧洲对汽车安全的考核更全面,不仅看刹车距离,还涉及车身刚性、碰撞后的乘员保护、主动安全功能的可靠性等。比如德国高速不限速,对车辆的高速稳定性、底盘调校、轮胎抓地力要求极高,而国内用户更关注“加速快不快”“智能配置多不多”——此前有网友质疑小米SU7“直线易打滑”,若在欧洲不限速高速上出现类似问题,不仅影响口碑,还可能触发安全合规风险。更关键的是,欧洲对汽车芯片、电子元件的耐用性要求更严格,奥迪总裁曾提及“消费级芯片寿命约3年”,而小米汽车部分电子元件采用消费级供应链,若无法满足欧洲“车规级耐用标准”(通常要求10年以上寿命),可能面临合规难题。
其次是“用户需求的核心差异”,欧洲消费者不盲目追逐“智能噱头”。在国内,小米SU7凭借超大屏、丰富的车机APP、高阶智驾功能吸引了大量科技爱好者,“智能配置多”是核心卖点;但欧洲用户更看重“实用性与本质体验”——比如更关注座椅舒适性、车内静谧性、操控精准度,对“大屏数量”“语音交互花哨功能”兴趣较低。有网友直言“欧洲消费者没那么好骗,不会为华而不实的配置买单”,比如国内流行的“无实体按键全靠触屏操作”,在欧洲可能因“驾驶中操作不便”遭诟病,反而传统机械按键、拨杆因“盲操便捷”更受青睐。此外,欧洲家庭用户多,对后排空间、儿童安全座椅适配性、后备箱实用性的需求更明确,而小米SU7目前以“运动轿跑”定位为主,若不针对欧洲家庭需求调整车型配置(如推出长轴距版、优化后排座椅),可能难以打动核心消费群体。
再者是“合规成本与品牌认知的双重门槛”。欧洲有严格的汽车准入法规,比如碳排放限值、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数据隐私保护(GDPR)等,小米汽车要进入欧洲,需对车辆进行针对性改造——比如为满足碳排放要求,可能需优化电机效率或推出混动版本;为符合GDPR,车机数据存储、智驾数据传输需重新设计,这些改造不仅增加研发成本,还可能导致车型售价上涨。网友猜测“为合规价格翻倍,部分功能得砍掉”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普遍面临“成本上升导致价格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同时,小米在手机领域虽有“六十多个国家市场前三”的成绩,但汽车品牌认知度几乎为零——欧洲消费者更信任宝马、奔驰、大众等本土品牌,或丰田、本田等深耕多年的外资品牌,对“新入局的中国汽车品牌”存在天然疑虑,若不能通过试驾体验、售后服务建立信任,即便销量在国内亮眼,也难在欧洲打开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市场的“竞争逻辑”也与国内不同。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以“价格战”“配置内卷”为主,小米SU7凭借“20万级运动轿跑”的性价比快速起量;但欧洲市场更看重“品牌调性”与“技术沉淀”,消费者愿意为“可靠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支付溢价,而非单纯追求“低价高配”。比如特斯拉在欧洲靠“自动驾驶技术口碑”站稳脚跟,大众ID系列凭“百年车企的机械素质”获得认可,小米若仍用“国内内卷打法”,可能难以突围。此外,欧洲的汽车销售模式以“经销商体系”为主,与国内“直营+线上订车”的模式差异较大,小米需搭建本地化经销商网络、完善售后维修体系,这也需要时间与资金投入。
不过,小米并非没有机会。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增长,2024年电动车占比已达17.7%,且消费者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接受度逐步提升;小米可借助手机业务的海外渠道优势,进行品牌联动宣传,比如通过“手机车机互联”的生态体验吸引现有用户。但前提是,它必须放下国内“销量为王”的浮躁,真正沉下心研究欧洲用户需求——比如针对欧洲路况优化智驾功能(如识别环岛、礼让行人的逻辑)、根据当地充电习惯调整电池管理策略、提供符合欧洲审美的设计细节。
说到底,小米汽车闯欧洲的“谨慎”,不是“对产品没信心”,而是对“市场差异的敬畏”。国内26万销量证明其产品力能打动中国用户,但欧洲市场的“安全标准、用户需求、合规成本”都是全新挑战。对小米而言,进入欧洲不是“把国内车型直接出口”,而是“重新定义一款适合欧洲的车”,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能靠“充分准备”逐步突破。毕竟在成熟的欧洲汽车市场,“销量噱头”不如“扎实的产品体验”,只有真正读懂欧洲用户,才能从“中国新势力”成长为“全球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