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2025上海“敬老月”启动仪式在长宁区虹桥艺术中心举行。启动仪式上发布了《老年人数字素养报告(2025)》。根据该报告,68.3% 的老年人通过子女或孙辈学习数字技能,家庭仍是数字传承主阵地。
上述报告由上海市老龄办、市委老干部局、市教委联合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调查,调查基于全市16个区5000份有效问卷,全面呈现五年来本市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发展轨迹。
报告显示,2025年上海市老年人数字素养综合得分达到0.5391,较2020年的0.4567提升18.0%,表明本市推进老年人数字融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上海老年人智能手机拥有率从2020年的78.5% 提升至87.3%,增长8.8个百分点。网络接入率超过90%,数字基础设施覆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通过测算,数字接入素养在数字能力差异中权重为56.65%,“能否接入”仍然是区分老年人数字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在数字接入素养的二级指标中,数字应用接入(权重61.35%)比数字设备接入(权重38.64%)更为重要,反映了从“拥有设备”到“会用应用”的能力跃升。
数字使用素养(30.01%)和知识素养(13.34%)重要性逐步显现,反映老年人数字能力建设正从“有没有”向“会不会”“安不安全”深化。
根据报告,女性老年人在数字设备拥有率(89.1%)、应用下载能力(66.8%)等方面均优于男性,特别是在社交应用使用上表现突出,体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参与的性别特征变化。
高龄低学历群体仍是重点。调查显示,高龄老年人(75岁以上)在所有维度都表现出明显劣势,特别是在数字应用接入方面困难最大。低学历老年人在数字知识素养方面表现较差,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独居老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支持,在数字学习方面面临更大困难。
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水平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社会参与度、健康状况等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数字素养较高的老年人在获取信息、维护社交关系、享受便民服务等方面表现更好,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新挑战,仅34.7% 的老年人对AI技术有基本了解,对隐私风险、算法偏见的认知更为缺乏。随着AI技术普及,提升老年人AI素养将成为下一阶段重要任务。
当前,68.3% 的老年人通过子女或孙辈学习数字技能,家庭仍是数字传承主阵地。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培训(31.5%)正成为老年人系统性提升数字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线教程学习的老年人比例从2020年的8.3%上升至2024年的12.8%,数字化学习方式逐渐被接受。朋友互助/志愿者帮扶(18.7%)是构成老年人学习数字应用的补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