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天才马樟花一鸣惊人,21岁却英年早逝?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11 08:38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马樟花,一个名字在越剧圈里闪闪发光。年仅21岁就离开人世,却在短短几年里成了越剧界的传奇。她被叫做“闪电小生”,这称号可不是随便来的,靠的是她俊俏的扮相、明亮的嗓子,还有那让人着迷的表演。

1921年,马樟花出生在浙江嵊县。10岁那年,她开始学戏,入了越剧的门。小小年纪就进了“锦花舞台”科班,学的就是小生角色。1932年,她演了一出《蝴蝶杯》,那叫一个惊艳。从此,她的名字在浙江红得发紫,观众提到她就两眼放光。

到了1938年,马樟花去了上海,加入了大来剧场的四季春戏班。她和袁雪芬搭档,两个人简直是天作之合。台上演戏配合得天衣无缝,台下也是好得像亲姐妹。1939年,她们还一起上了华东电台,唱起了越剧。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事儿,电台里传出的越剧让更多人认识了马樟花。报纸上都夸她,称她为“闪电小生”“越剧皇帝”,这名头在当时可是响当当。

1940年,马樟花和袁雪芬、傅全香她们一起演了一出《恒娘》。这戏改编自《聊斋志异》,还用上了布景,整整演了64场,场场爆满。这可是越剧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马樟花在其中功不可没。她演的小生,眼神灵动,动作利落,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说到马樟花和袁雪芬的搭档,简直让人感动。两个人合作了三年,演了不少经典戏,尤其是《梁祝》。1941年,马樟花要出嫁前,她们最后一次合演《梁祝》。那场戏,两个人从台上哭到台下,观众也跟着掉眼泪。袁雪芬后来回忆,说马樟花是她那个时代最舍不得的人。这样的情谊,台上台下都真。

马樟花的厉害之处,不只是演小生。她戏路宽得很,啥角色都能来两手。老生、武生、花旦,甚至小丑,她都能演得像模像样。演《梁祝哀史》里的梁山伯,她痴情又温柔;演《轩辕镜》里的包公,她威严又正气;演《珍珠塔》里的方卿,她又俊俏得让人心动。观众看她的戏,总觉得她把角色演活了。

可惜,天才往往命途多舛。1942年,马樟花才21岁,就因为一些不公平的事生了病,最终在上海去世。她的离开,让整个越剧界都心痛。袁雪芬后来回忆,1944年她在九星大戏院演《梁祝哀史》,那可是马樟花生前最后演出的地方。她一上台,满脑子都是马樟花的影子。演到《楼台会》那段,她本来该唱原来的词,可心里一酸,唱出了新的唱词:“久别重逢梁山伯,倒叫我又是欢喜又伤悲。”这几句唱词,后来就成了经典。

马樟花的表演有多厉害?她演戏的时候,台下观众连大气都不敢出。她的嗓子清亮,唱腔舒展,听得人心里舒坦。她的扮相也好看,往台上一站,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人。她演梁山伯的时候,眼神里满是深情,观众都觉得祝英台非他不嫁。

越剧在当时可没现在这么普及,能火成那样,全靠马樟花这样的人。她们把越剧从乡下带到上海,从小舞台带到电台,甚至还试着改编新戏,加布景,搞改革。这些事儿听着简单,可在当时,每一步都是在闯新路。马樟花年纪轻轻,就敢趟这条路,胆子大,心也细。

马樟花的传奇,也让人忍不住想:如果她能多活几年,越剧会是什么样?她的戏会不会更火?她的故事会不会更长?这些问题没人能回答,但她的名字,已经刻在了越剧的历史上,永远闪着光。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