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暨南大学迎来了新一届大一新生。人潮熙攘的校园里,有一个名字尤其引人注目——全红婵。
18岁的她,在迎新展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大学愿望。
那一笔一划看似普通,却让无数人感叹:那个在奥运赛场上惊艳世界的“跳水天才”,如今也像同龄人一样,迈进了校园的大门。
本以为全红婵的大学生活会收获满满的祝福,但开学典礼的照片一出,网上却炸开了锅。
质疑她身材、学历的声音层出不穷。
才18岁,这个女孩就不得不学会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抵御那些冰冷的恶语。
而这份坚持自我的倔强,不禁让人想起二十年前同样饱受非议的郭晶晶。
两代“跳水女王”,竟然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东京奥运会的那个夏天,全红婵凭借“水花消失术”一夜成名。
三个满分动作,把世界震撼得目瞪口呆。
短短几年,她已拿下三枚奥运金牌,成为中国跳水的招牌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顶尖运动员,也会有想要体验普通校园生活的一天。
走进大学,她和其他新生一样,背上书包,写下心愿,参加典礼。唯一不同的是,她被推到了C位,作为新生代表站在台上。
镜头里的她没有比赛时的霸气,反倒多了几分腼腆。认真聆听领导讲话,微笑着给同学们送上祝福。
那一刻,舞台上的不是“冠军”,而是一个青春洋溢的小姑娘。
这是她人生的新开始,一个和过去训练营完全不同的篇章。
全红婵的大学并非按部就班。她就读运动训练专业,院长正是短跑名将苏炳添。
学校为她量身定制了弹性学制,最长可以用8年完成学业。
这意味着,她可以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之余,安心学习,不必背负时间的压力。
苏炳添还亲自分享经验,告诉她如何平衡学业和赛场。从照片里看,两人笑得灿烂,拿着她的奥运服合影,那种轻松氛围让人感受到温暖。
按理说,这是一条值得祝福的新闻。
但没想到,网上的风向却走偏了。
有人说她身材走样,脸型圆润;有人怀疑她是不是要退役;更有人指责她的学历,说她不过是“特招走过场”。
这些声音像冷箭一样,扎在一个十八岁女孩的心上。
可他们忘了,每个运动员都要经历青春期发育的“关口”。身体变化是自然规律,哪怕是冠军,也不能违背生理成长。
《解放日报》也站出来回应:“全红婵确实胖了些,但这是16岁到18岁青春期的正常现象。”
科学调整训练,比无端苛责重要得多。
这已经不是全红婵第一次被放大镜审视。
东京奥运会后,她的生活几乎被扒了个底朝天。
有人翻出她说“想赚钱给妈妈治病”的采访,讥讽她功利;有人盯着她喜欢吃零食的习惯,骂她不自律;甚至说话带口音、不善言辞,也被解读成“没文化”。
她的家人同样被拖进舆论场。母亲和哥哥直播带货,被骂蹭热度;哥哥参加厨艺比赛,也被说炒作。
明明是凭自己劳动生活,却被外界指指点点。
面对这些,全红婵没有沉默,也没有装作没听见,而是写下了最直接的回应。
她在社交账号简介里放上那句:“好好好,那咋了,你啰嗦了,如何呢,又能怎,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没有华丽辞藻,却句句掷地有声。对于一个才18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回答既天真又勇敢。
那份“做自己”的底气,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有力量。
这份倔强,令人联想到当年的郭晶晶。
彼时的“跳水皇后”同样被非议包围。脸型被调侃成“福娃”,恋情被媒体追逐,动作难度被裁判质疑。
可郭晶晶用一块又一块金牌,堵住了所有的嘴。
她曾在采访里说过:“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
退役后,她没有进娱乐圈捞金,而是回到校园深造。如今,她以巴黎奥运会裁判长的身份再度亮相,靠专业赢得了世界尊重。
郭晶晶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会被外界定义。她选择的路,始终是自己决定的。
如今的全红婵,同样站在这个十字路口。18岁,她已经明白如何回应流言。
这种坦荡和自信,是冠军身上最珍贵的品质。
全红婵的未来,才刚刚展开。
质疑声再多,她依旧是那个“水花消失”的女孩,也是那个在校园里认真写下愿望的大一新生。
从郭晶晶到全红婵,两代人之间的相似,让人看到一种传承。
真正的冠军,不是没有质疑,而是在质疑声里依然走出自己的路。
也许几年后,人们会发现,这位18岁的姑娘,不只是奥运金牌的拥有者,更是一个敢于做自己的年轻人。
她的答案,或许早就写在那句话里:如何呢,又能怎?我只会爽,不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