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窟造像数量庞大、制作精美,有“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的美誉。据统计,四川现存石窟(含摩崖造像)2134处,但四川省文物局调查显示,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物有部分存在人为破坏,尤其是不当妆彩的现象。
“热心”带来“痛心”
安岳峰门寺“拈花微笑”摩崖造像,因体量巨大、造型精美,在2018年传出“妆彩重塑”前后对比图后,曾引发巨大舆情。摸清全省石窟不当妆彩的专项调查,在此背景下得以展开。
调查显示,石窟石刻被不当妆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佛教仪轨从古至今均有为菩萨塑金身的传统,历代信徒们在石刻造像的妆彩被风吹雨打之后,便会不定期重新妆彩。除了重新“为菩萨塑金身”以外,他们还会热心地为损毁严重的造像先补塑、后妆彩。由于补塑的材料有黏土、石膏和水泥,与造像岩体材质差异大,且携带大量可溶盐,经过长期冷热交替、干湿循环等环境作用,补塑的部分与岩石层互相影响,造成岩石层风化加剧及补塑妆彩层脱落。
不仅如此,古代妆彩所用颜料大多为矿物颜料加植物胶或动物胶调和,文物本体有“呼吸”的空间。而当化学漆普及以后,村民们主要使用环氧树脂漆、聚氨酯漆等化学漆对造像进行补塑妆彩,同样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著名文保专家、四川博物院原院长韦荃告诉记者,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本体为砂岩材质,结构疏松,钙质和泥质胶结物较多,受到水的侵蚀易发生风化。而影响石窟及摩崖造像生存的水无处不在,如果随意在文物本体表面涂刷透气性差的油漆等材料,就像给造像“穿了一层雨衣”,严重堵塞石窟及摩崖造像依托岩体的水气交换通道。当文物本体里的水出不来,就会导致文物本体表面呈块状或片状风化脱落。且油漆与岩体紧密结合,当油漆等材料老化产生龟裂时,造像本体表面也要承受更大的应力,加速造像风化。当妆彩层剥落时,通常也会连带造像表层同时剥落。
尤其让公众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村民自发进行的妆彩缺乏审美,大红大绿的着色让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不当妆彩事件后的联合攻关
2019年起,在四川省文物局指导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下称省考古院)、四川博物院等单位开展了石窟寺造像近现代妆彩调查与研究,摸清了全省石窟寺不当妆彩现状及不当妆彩油饰层类型。当2023年南江文物点再度曝出不当妆彩事件以后,省考古院再次联合四川博物院以及相关高校展开了“四川石窟寺不当妆彩清理保护应用示范项目”的联合攻关。
文保人员深入巴中、资阳、达州、广安、成都等石窟寺石刻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了南江石飞河、邛崃长虹村、宣汉石峰寺、广安金凤山、仁寿龙岩、资中东岩、安岳峰门寺和佛湾岩等8处石窟寺文物点展开试验,希望根据不同点位文物不同的保存状态、不同的妆彩情况,探索出清理不当妆彩不同的保护材料、清除工艺等方面可供参考的科学模板,为未来全省清理石窟不当妆彩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