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第一大民企:年入292.29 亿!掌门人25岁创业,45岁上市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8 14:03
商标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在长江下游,有一座与南京唇齿相依的“钢城”马鞍山。这里不仅以钢铁闻名,更孕育了一家在纸业江湖中沉浮数十载的巨头——山鹰国际。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榜单上,山鹰国际以292.29亿元的营收,赫然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62位,稳坐安徽马鞍山民企的头把交椅。

然而,这份光鲜榜单的背后,却是一份略显沉重的成绩单:2024年,公司亏损超4.5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再次大幅下滑。

这艘营收近300亿的“纸业巨轮”,正行驶在行业周期的风浪之中。而掌舵这艘巨轮的,是一位从福建莆田走出的企业家——吴明武。

他25岁开启创业征程,45岁实现公司上市,其人生轨迹与山鹰国际的浮沉紧密交织,写就了一段充满韧性与洞见的商业传奇。

No.01

25岁青年草根起航

时间回溯到1990年代初。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东南沿海,福建莆田,这片充满商业闯劲的土地上,25岁的吴明武没有选择当时流行的出海经商之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再普通不过的纸箱子。

这是一个极具洞见的选择。彼时,中国制造业开始腾飞,作为所有商品“外衣”的包装纸箱,需求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吴明武的创业,没有高深莫测的商业模式,有的只是最朴素的商业逻辑:抓住时代的基础需求。

1992年,他接手了莆田市城厢区一家小小的福利包装厂。这可以看作是“泰盛”帝国的第一块基石,简陋,却充满了生命力。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车间里机器轰鸣,年轻的吴明武可能既是厂长,又是销售员,还是品控员。他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是唯一的通行证。

“山鹰”牌包装纸板,就从这里开始,一步步打磨,最终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这段草根创业的经历,为他日后崇尚实干、精益求精的管理风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不是一个仅仅在办公室里看报表的企业家,而是从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匠人”,对造纸的每一个环节——从回收废纸到产出成品——都有着刻入骨髓的理解。

在完成初步积累后,吴明武展现了超越地域局限的战略眼光。

2000年左右,他做了一件大事:收购福建将乐县的乐明制浆公司,并投入巨资收购了17万亩林地。这一举动,堪称神来之笔。

它意味着吴明武开始向上游原材料端延伸,要自己掌控“森林-浆-纸”的产业链。这不仅是成本的把控,更是企业生命线的保障。

一位资深财经分析师曾点评:“在制造业,谁掌握了核心原材料,谁就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吴明武在二十多年前就布局林业,这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卡位。”

随后,泰盛集团总部迁往上海这座金融与信息中心,标志着企业从地方性企业向全国性集团迈出了关键一步。而在浙江投资建设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则是其全国产能布局的落子。

至此,一个集林业、制浆、造纸、包装于一体的产业链雏形已然形成。吴明武不再只是一个纸箱厂老板,他已然成为一位心怀产业的“纤维战略家”。

No.02

45岁“借壳上市”

2012年,45岁的吴明武迎来了他商业生涯中最高光也最惊险的一跃。

此时的山鹰纸业(山鹰国际前身),作为安徽省知名的国有造纸企业和上市公司,正面临行业低谷与体制转型的双重压力。

而对于羽翼已丰的吴明武和他的泰盛集团而言,旗下快速发展的吉安集团急需一个对接资本市场的平台。

一场经典的“反向收购”(借壳上市)大戏悄然上演。吴明武没有选择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IPO排队,而是直接瞄准了已有的上市公司平台。

他通过其控制的泰盛实业,一方面现金收购山鹰纸业的部分股份,另一方面将旗下核心资产吉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入上市公司体系。

这一操作,堪称资本运作的典范。对于原山鹰纸业,引入了充满活力的民营资本和优质资产,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获新生;

对于吴明武,则一举获得了梦寐以求的A股上市平台,实现了从产业经营到产融结合的跨越。2013年,交易完成,吴明武正式成为这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并出任董事长。

我们可以想象这场整合的挑战:一个来自福建的民营企业家,要管理一家底蕴深厚但可能略带僵化的安徽国企。

文化如何融合?团队如何整合?战略如何统一?吴明武的成功入主,靠的不仅仅是资本的力量,更是其清晰的产业思维和务实的管理风格。

他没有进行激进的“大换血”,而是将泰盛集团在成本控制、市场反应、产业链协同方面的优势逐步注入,带领山鹰国际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这一步,让他从一位成功的实业家,蜕变成为一位驾驭资本与产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企业家。

No.03

巅峰与风浪

上市后的山鹰国际,在吴明武的掌舵下,开启了扩张之路。

通过不断的并购和产能建设,公司营收规模节节攀升,从2013年重组时的百亿级,增长至近300亿级,并连续多年跻身《财富》中国500强。

其业务范围也从最初的造纸,拓展至“再生资源回收、工业及特种纸制造、包装产品定制、产业互联网”的国际化布局,立志成为“全球绿色包装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然而,做大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强。造纸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盈利水平深受原材料(再生纤维)、能源价格以及下游需求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消费需求疲软,导致包装纸行业整体承压。山鹰国际的财报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挑战:

首先是营收稳中有进,但利润大幅波动。如2024年,公司营收292.29亿元,几乎与上年持平,但归母净利润却是惊人的-4.51亿元,同比下降388.46%。

这说明公司在“开源”上遇到了瓶颈,而“节流”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其二是毛利率持续承压。如2024年毛利率仅为7.35%,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元的产品,毛利润还不到7.5元,凸显了制造业在成本端的艰难。

其三是现金流状况警示。如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46.2%,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表明公司回款可能变慢,或为维持运营占用了更多资金。

这些数据描绘出一幅真实的图景:山鹰国际这艘大船,在行业的风浪中,虽然凭借其体量依然能保持营收的基本盘,但盈利能力正遭受严峻考验。

吴明武和他带领的团队,面临的已不再是“如何做大”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精做强”、“如何在逆周期中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的更深层次的考验。

No.04

掌舵者的韧性

面对行业寒冬,作为掌舵者的吴明武,展现出了闽商特有的韧性与务实精神。

从山鹰国际近期的战略动向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应对策略的两条主线:对内“苦练内功”,对外“寻求突围”。

对内,是极致化的“降本增效”。在2025年的半年报中,公司明确提到“通过精益生产和降本增效措施,努力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听起来像是企业管理的老生常谈,但对于山鹰国际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巨头而言,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刮骨疗伤般的改革。

比如,优化采购流程以降低废纸原料成本;通过技术升级改造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水耗;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以减少人工成本。

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无法完全扭转亏损,但正如半年报所示,公司的扣非净亏损额在收窄,这正是“内功”开始显现效果的迹象。

对外,是战略性的“高端突围”。吴明武深知,在低端包装纸市场进行同质化价格竞争是一条死路。因此,公司计划“通过与头部电商的合作来拓展高端市场”。

这意味着山鹰国际正努力从大批量、低利润的普通包装纸,转向高附加值、定制化的高端纸制品和包装解决方案。

例如,为高端消费品、电子产品提供更具设计和环保特性的包装。同时,加大对特种纸的研发投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种突围,是对公司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的终极考验。

吴明武的管理层对下半年的行业复苏“持乐观态度”,这份乐观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周期规律的认知以及自身战略执行的信心。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能在顺境中乘风破浪,更能在逆境中坚守航向,通过微观的、具体的管理优化和战略调整,等待宏观周期的回暖。

No.05

一家民企的中国制造样本

山鹰国际的故事,远不止于一家地方民企的成长史。它是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绝佳样本。

从吴明武25岁创业,到45岁上市,再到如今带领近300亿营收的企业穿越周期,其个人与企业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嵌入了中国经济的脉搏。

他抓住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机遇而起飞,也必然要面对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带来的阵痛。

山鹰国际当前面临的盈利挑战,正是中国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吴明武和山鹰国际的实践,提供了部分答案:一是坚守主业,深耕产业链,通过纵向一体化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拥抱资本但不被资本绑架,上市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三是保持韧性,在低谷时苦练内功,为下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山鹰国际的成功非一日之功,当前的挑战也不会一朝化解。但正如那位从莆田纸箱厂走出的掌门人一样,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从未跌倒,

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坚韧地站起来,继续向前。对于山鹰国际和无数这样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穿越当下的风浪,或许正预示着下一个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春天。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