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沾化区的枣园里已经人影攒动,头灯和手电筒的光束在枣林间闪烁。十月的寒风裹着枣叶的沙沙声,采摘工们裹紧外套,开始了又一天与时间的赛跑。
“400块一天!就这么高的工钱,还经常雇不到人。”10月6日清晨,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一务工聚集点,枣农老杨一边焦急地张望着前来找活的采摘工,一边向记者诉说着今年的困境。他的身后,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枣林,红绿相间的冬枣挂满枝头,本该是丰收的喜悦,却化作了他眉宇间深深的忧虑。
今年沾化冬枣迎来了难得的好年景——亩产达到4000至5000斤,枣子饱满透亮,咬一口清脆甘甜。在枣农刘明伟的果园里,来自下洼镇的采摘工李师傅正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逐个摘下成熟的冬枣。“这钱赚得不容易。”李师傅说,她们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收工,一天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因为枣枝上有刺,即便戴着手套,晚上收工时手上还是扎了5根。他告诉记者,摘枣看着简单,但动作一定得轻柔,任何挤压和碰撞都会导致冬枣受损,影响售卖。同行之中,即便手脚最麻利的采摘工一天最多也只能采摘1000斤左右。
刘明伟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亩地产量约4000至5000斤,按照最近几天的行情,收购价一块三四,而采摘则需要4到5个工,工钱支出就高达2000元左右。“这还没算上工人的三餐招待开销。”他苦笑着说。甚至为了减少一个工,连他在县城上班的女儿假期也不得不赶回帮忙。事实上,在冬枣种植的整个周期里,采摘只是最后一道环节。从春天的剪枝、掐芽子、环割,到后期的吊枝、施肥、打药、浇地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背后,是天气带来的巨大压力。10月5日,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连阴雨灾害风险预警,预计华北、黄淮北部等地降雨量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糖分高的冬枣一遇水就会裂开,下雨就得加快抢收。”枣农老杨解释说,一旦遭遇连阴雨,裂开的冬枣将完全失去市场价值。
临近傍晚,又一天的抢收结束。枣农们看着装满冬枣的筐子,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微笑。明天,新一轮的抢收又将开始。而这些新鲜采摘的沾化冬枣将运往全国各地,成为千家万户节日餐桌上的美味。在冬枣的香甜背后,是枣农们与时间赛跑的身影,是他们在传统种植与现代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的艰辛探索。
为了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在早之前,就设施农业方面,沾化区也在积极探索突破。在下洼镇部分专业合作社的冬暖式大棚里,“沾冬2号”的成熟时间被提前了50天左右,错峰上市卖出了更高价钱。(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