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潮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章龙
9月18日清晨,毕节市织金县熊家场镇糯冲村的有机韭菜种植基地里,响起镰刀轻割的“唰唰”声。务工群众弯腰弓背,左手捏着翠绿的韭菜秆,小心翼翼地将一丛丛韭菜割下。
“这里的韭菜可不是普通货,在超市里都是抢着要的‘限量版’。”织金县云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刀雄英拿起一捆韭菜仔细翻看,“靠着科学种植和严格品控,我们的韭菜成了贵州合力超市、重庆重百新世纪超市的抢手货。”
之所以抢手,源于基地从土壤源头就开始把控品质。
“要种出让消费者放心吃的韭菜,春季的准备工作比啥都重要。”刀雄英伸手插进土壤,指尖捻起一把土,凑到鼻尖,“你闻,这土是香的,没有化学肥料的怪味。”
每年立春后,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土壤做“体检”。公司会对土壤成分进行全面检测,只有各项指标都符合有机种植标准,才能开始后续的种植工作。
“土壤不合格,种不出好韭菜。”检测合格后,工人会把土地深耕晾晒,再施上每吨400元的发酵农家肥,“不掺一点化肥,就是要让土壤保持自然的肥力。”
土壤备好,韭菜养根也是春季管理的核心。清明时节,基地管理人员吴维俊会打开喷灌设备,水流缓缓渗入土层,滋润着土里的韭菜根。
“浇水得慢灌,不能冲坏韭菜根。”吴维俊轻轻刨开土壤,满是密密麻麻的白色须根,“这韭菜娇气得很,根养壮了,后续才能抵御病虫害,长出的韭菜才鲜嫩。”
进入小暑节气,高温高湿的天气让病虫害成了韭菜种植的“拦路虎”。传统种植往往依赖频繁喷洒农药来应对,但在糯冲村的基地里,见不到喷洒农药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韭菜行间种植的万寿菊和香菜。
“万寿菊和香菜是病虫害的‘天敌’,我们早在春分节气就种下去,夏季就能发挥作用。”刀雄英说,“虫子怕这味道,就不敢靠近韭菜。”除了用植物驱虫,基地的除草工作也全靠人工。夏季杂草长得快,工人们每天轮流为韭菜除草。
品质把控不止于此。“从春季土壤检测到夏季生长监控,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这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我们的底线。”刀雄英说。
“保证韭菜‘零农残’,不是一句口号。”刀雄英说,公司建立了“五重检测”制度。每半年会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公司,对基地土壤和韭菜进行全面检测;每月由技术人员开展一次抽检;采收前,工作人员会对当天即将采收的韭菜进行检测;韭菜装车发往超市前,还要进行出库检测;到了超市门口,再进行最后一次抽检。
金秋时节,基地迎来了丰收。
白露节气,韭菜进入采收季,刀雄英会拿着工具走进大棚,领着务工群众开始采收。但和其他农产品追求量产不同,云龙农业的韭菜每天只采收2000斤,因此也成了商超的“限量版”。
“不是不想多卖,是不允许。”刀雄英解释,“目前共种植韭菜500亩,按照生长情况,每天采收2000斤最合适。”
为了保证新鲜,每天凌晨4点,务工群众就会到基地收割韭菜。“趁着凉快收割,能最大程度保留韭菜的水分和口感。”刀雄英说。
收割后的韭菜,会被送到公司位于织金县惠民街道的分拣中心。务工群众会仔细将黄叶、刮伤、断秆的韭菜挑出来,再捆扎打包。
“不符合标准的都挑出来,不能砸了招牌。”刀雄英说,“‘限量’只是为了更好守住品质。”
这份坚持,让云龙农业的韭菜赢得了商超的认可。“我们和两家超市签的是独家供应协议,他们就认我们的韭菜。”刀雄英说。目前,基地有200亩韭菜达到采收标准,从今年春季到秋季,已采收韭菜超8万公斤,实现产值260余万元。
韭菜不仅香飘餐桌,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在云龙农业,100多名务工群众分布在育苗、除草、采收及分拣包装等各个环节。
“每月光务工费支出超12万元。”刀雄英说,“除了带动务工,公司还免费教周边农户种韭菜,从土壤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指导。农户种出来的韭菜,经检测合格后,公司以保底价收购。”
“跟着公司种韭菜,技术有人教,销路有人管。”农户黄旭就是受益者之一,在该公司支持下,他种了10余亩韭菜,今年收入相当不错。
从春季的土壤检测、根系养护,到夏季的绿色防虫、严格抽检,再到秋季的限量采收、商超热销,“限量版”韭菜的背后,是品质为先的坚守,更有产业助农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