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亩地种满粮,封二一家累断腰,为何顿顿只能喝稀粥?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7 08:47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是《生万物》这部剧里最让人揪心的地方。天牛庙村的农民,无论是家有几百亩地的地主宁学祥,还是只有18亩地的自耕农封二,都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种地、守地、盼好收成,日子却还是过得紧巴巴,穷得叮当响,这是为什么?

封二一家,18亩地,两个壮劳力,天天起早贪黑,累得满头大汗,可家里连口稠粥都喝不上。绣绣怀孕了,想吃个煮鸡蛋,都得掰着手指头算,舍不得下嘴。村里除了宁学祥和费左氏两家不愁吃喝,其他人都在为下一顿饭发愁。

粮食产量低得让人心酸。剧里的天牛庙村在山东,夏收种小麦,秋收种高粱、谷子、红薯。查资料可知,1931到1934年那会儿,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小麦一亩地也就产146斤,高粱204斤,谷子223斤。这点收成,够干啥?一家人吃都吃不饱。

封二家18亩地全种小麦,算下来一年也就2700斤粮食。留点自己吃,交点给政府,卖点换盐和日用品,剩不下多少。碰上灾年,颗粒无收,日子更没法过了。封二为啥死活要种高粱,不让绣绣种中药?因为高粱是口粮,填肚子最要紧。

天灾也是个大麻烦。农业靠天吃饭,过去没啥灌溉技术,防洪防涝更别提了。农民只能求老天爷开眼,盼着风调雨顺。剧里春耕前,村里人搞祭祀,烧香拜天,就是想求个好年景。可这都是心理安慰,真碰上大旱大涝,谁也逃不过。

上世纪二十年代,山东就闹过大旱灾,田里啥也长不出来,饿得人四处逃荒。剧里天牛庙村来了好多灾民,饿得皮包骨头,这都是真事。封二家能有点余粮,顿顿喝稀粥,没饿死人,已经算村里日子过得不错的了。

再看看现在,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最近十年,小麦亩产量是过去十倍以上。封二那时候,18亩地一年收2700斤小麦,现在能收两三万斤。吃饱肚子不再是难事,过年不光吃白面馍馍,鸡蛋随便吃,谁还当奢侈品?

科技帮了大忙。从70年代末开始,好种子、好技术推广开,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灌溉系统、防灾技术也越来越好,农民不再光靠老天吃饭。比起封二那辈人,我们不是更勤快,而是赶上了好时候。

剧里封二一家,拼死拼活守着那18亩地,日子还是紧巴巴。土地是命根子,可光靠土地,填不饱肚子。过去农民穷,不是不努力,是条件太差,产量低、天灾多,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活下去。

想想看,封二要是活在今天,18亩地能收多少粮食?够一家人吃喝,还能卖点钱,日子肯定比过去好过多了。现在的农民,用上新种子、新技术,收成稳了,生活也有盼头。这不就是中国农业的大进步吗?

中国这些年,农业技术突飞猛进,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1.39万亿斤,连续九年稳在1.3万亿斤以上。这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民吃饱饭、过好日的底气。咱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让饭碗端得稳稳的。

封二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过去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是活下去的希望,也是沉重的负担。今天,我们不仅守住了土地,还让土地生出更多“金子”。可你说,要是没这些技术进步,咱的日子会是啥样?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