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植物性饮食,觉得更健康,但如果吃不对,反而可能藏着代谢问题。《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就发现,有些严格吃素的人还是会有胰岛素抵抗(简单说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没法正常代谢),这和吃错了某些食物成分有关。
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隐形升糖”
有些植物性食品为了好吃会加高升糖的成分,比如有的植物肉里加的麦芽糊精,有研究测过某款植物汉堡的GI值(升糖指数)高达72,和白米饭、白面包这类精制谷物差不多——吃下去血糖会快速飙升。还有调味料里的游离糖也得注意,有的素食汤一份就含25克糖,差不多是5块方糖的量。美国糖尿病协会说,如果每天吃的游离糖超过总热量的10%(比如一个成年人每天吃2000大卡的话,就是20克糖),胰腺里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功能每年可能会下降2.3%,时间长了胰岛素就不够用了。
植物油吃错了也伤代谢
橄榄油、椰子油虽然是植物来的,但吃多了也可能让胰岛素变“迟钝”。《自然-代谢》杂志的研究证实,每天吃超过40克植物油(差不多3勺),可能会改变骨骼肌细胞膜的结构,让胰岛素受体的活性下降19%——胰岛素没法“激活”细胞,葡萄糖就进不去细胞。还有反复高温炸的素食,比如素丸子、素炸鸡,里面的反式脂肪酸可能超标,有检测发现37%的这类食品反式脂肪酸不合格。反式脂肪酸会干扰一种叫GLUT4的“小推车”——它是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关键,一旦被干扰,葡萄糖就没法进细胞,血糖自然就高了。
加工素食里的“隐性盐”太危险
加工素食比如素肉肠、素火腿,钠含量往往很高,有的100克就含420毫克钠(差不多是成年人一天推荐量的五分之一)。日本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发现,如果每天尿里排的钠超过200毫摩尔(相当于4.6克盐),肾小管会多吸收15%的葡萄糖(本来该排出去的葡萄糖又被吸回来,血糖就高了),同时血管内皮产生的一氧化氮会减少40%——一氧化氮是帮血管放松的,少了之后血管容易收缩,血压就高。高血糖加高血压,对身体的伤害是“1+1>2”的。
碳水选“慢升糖”的
用鹰嘴豆泥代替甜面酱、沙拉酱这类高糖酱料;每餐加15克抗性淀粉——像煮熟放凉的土豆、红薯,或者燕麦、奇亚籽,它们能延缓血糖上升;用全谷物比如糙米、藜麦、全麦面包代替白米白面,多吃膳食纤维(比如每顿吃一拳全谷物)。
油脂要“少而好”
烹饪尽量用蒸、煮、炖、烤,别用油炸,减少油脂分解出不好的东西;每天坚果别吃超过15克(大概一小把杏仁或核桃);选初榨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油,比如橄榄油、茶籽油,别用反复炸过的油。
钠要“躲着吃”
用柠檬汁、醋、香草(比如罗勒、迷迭香)、大蒜代替部分盐调味,既提味又少盐;买加工食品要看营养成分表,选钠含量每100克低于140毫克的;还要注意“隐性盐”——比如酱油、咸菜、罐头、素汤料里都藏着盐,买之前一定要看配料表。
补对“辅助元素”
多吃含铬的食物比如全谷物、 broccoli(西蓝花),含镁的食物比如菠菜、羽衣甘蓝这类深绿菜,这些微量元素能帮着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平时要定期测空腹血糖,最好找营养科医生评估调整饮食——比如有的人可能缺维生素B12,也需要针对性补充。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管怎么调整饮食,都得定期做检查。建议素食者每半年查一次胰岛素敏感性(比如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找营养科医生帮忙优化饮食方案。其实素食本身是健康的,但关键要“会吃”——通过科学调整结构、改改烹饪方式,就能有效降低得糖尿病的风险。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