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四川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的农业产业园区内稻浪翻滚、露地黑珍珠草莓苗新绿初绽。“以前单纯种水稻每亩收入约1500元,现在稻莓轮作一亩地年产值能达到4万元!”凉山良品公司总经理蒋永康笑着介绍。
水稻收割完毕,便轮作种植“露地黑珍珠”草莓
9月16日,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主办,德昌县农业农村局、德昌县农旅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水稻+” 粮经融合高质量发展暨稻莓轮作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德昌举行,农业专家、政企代表、种植大户共计80余人齐聚田间地头,共同见证这一将袁隆平院士“曲线致富”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的创新成果。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民族地区的鲜活实践,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在德昌县通过“水稻+草莓”轮作模式实现了 “一田双收、稳粮增收”。
2023年10月14日,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位于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的超高产攻关基地实现了单季水稻亩产1251.5公斤的世界纪录,达成了袁隆平院士超高产攻关的遗愿。此后,成都分中心的科研重点也从单纯追求产量提升,转变为产值提升、再到产业升级。
测产现场
2025年“螺髻香2号”品种在德昌县麻栗镇邱家湾粮经融合园区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余亩,16日在观摩会现场公布的测产数据显示,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自主培育的优质水稻“螺髻香2号”平均亩产达597.19公斤,这标志着当地在水稻品种改良与高产栽培技术融合上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利用优质水稻品种配套草莓种植推行的“稻莓”轮作的种稻致富模式,实现了土地全年无闲置,3-9月种植水稻,9月至次年3月轮作冬草莓,并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草莓错峰种植等关键技术,形成“水稻—草莓—绿肥”生态循环体系,实现“以稻稳粮、以莓增收、以肥养地”的良性循环。
“草莓最怕连作障碍,长期单一种植会导致土壤酸化、病原菌积累,果实长势下降、畸形率上升。”四川省农科院草莓专家李洪雯指出,通过“草莓—水稻”轮作,利用水稻季的高温淹田和有机质还田,可有效抑制土传病害、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为草莓提供一个‘重启’式的健康生长环境,草莓品种更优,品质也更高。
下一步,德昌县委县政府将持续深化“水稻 +” 粮经融合模式,计划到2027年全县“稻莓轮作”面积扩大至5万亩,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稻莓轮作标准化示范区。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杨珒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