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50岁,身无分文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普通打工人,没有任何抵押,就能从银行贷出48万元。
关键是这48万元还不用还!名下还多出一套房!
这天上掉馅饼的事不多,偏偏同时砸中了同一个,不得不让人感叹怎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
只是,这些“好事”有些违背大众的认知,让人不得不多想。
凭啥这么多的好事同时砸中了一个人?这是天降喜事,还是背后藏有万丈陷阱?
01
最近,央视记者追踪报道由黄某借贷引出的“职业背债人”的案件,暴露出隐藏在深处的利益团伙。
由中介利用信用良好的黄某作为“背债人”,运用伪造、作假等手段提供虚假信息,而银行内部人员在审核上放洪水。
多方联动,协同作案,从银行骗取贷款的一条产业链,暴露在公众面前。
之所以会选中黄某,完全是因为黄某在信用上是个“小白”。
53岁的普通打工人黄某,前半生寂寂无闻,他做梦也没想到,因为一次贷款成了“名人。”
黄某的生活工作轨迹平平淡淡,半生操劳却仅能糊口,没有存下什么资产。
直到有一天中介找上门来,主动说会帮助他脱困,会天降横财,有一笔80万的贷款收入。
关键是中介反复强调,银行作为放贷方不会追债。
黄某也感觉到了危险,可在巨大的金钱利益面前,残存的最后一丝理智被内心的欲望吞灭。
黄某点头同意,就这样他成为一名“职业背债人。”
经过中介的一番“涂脂抹粉”,身无分文的黄某化身成职场精英。
从“银行打印”出来的黄某工资流水,证明了黄某是“某建筑公司”的员工,并且是高收入人群。
在中介的运作下,炒房客游某20万的房子,以42.5万的高价卖给了黄某。
在中介的“努力”下,黄某名下有了一套房产,又从银行贷出来34万元。
黄某以为钱到手,已经完成了使命,可以功成身退,中介摇摇头,这只是刚刚开始。
接着中介拿着黄某的银行流水和房贷,向农商行申请装修贷3.5万元。
有一份装修贷中介还不肯罢休,再次向农行申请装修贷。
可农行要求必须还完别家银行的贷款,才能申请贷款。
这些要求在中介眼里完全不是事,想要什么证明就能有什么证明。一份“还款证明”新鲜出炉,就这样农行的6万元贷款到手。
中介仍然不肯轻易放过黄某这只肥羊,又用黄某的名字申请邮储银行的毛竹贷,这是一项助农贷款,但是需要村里开证明。
这怎么难得倒中介呢,中介再次出具“证明”,同样4.7万元顺利到手。
黄某先后从3家银行,分别用不同的名目贷出48.2万元。
这些钱到了黄某手里吗?怎么可能!
钱到账后,各方人士纷纷露头,以归还游某房款和中介费的名义马上转出贷款。
黄某背了一身的债务,可实际落入口袋里的钱寥寥无几。
更可怕的是,银行只会针对贷款人黄某追债,毕竟是他借的款。
02
以为是躺赚的美梦,其实只是中介利用其身份进行骗贷的工具而已。
这些人一般学历不高,一直从事着最基层的工作,工资非常低。可一直梦想着发大财,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渴望。
在自身的驱动力下,中介不需要多费口舌,明知有问题,这些人也会铤而走险,挣这刀口上添血的钱。
黄某说:“这辈子能让他有四十多万,哪怕住监狱也值了。”
就因为从心底里有这样的恶念,从而很容易被中介说动。
心中的贪念是让“职业背债人”滑向深渊的源头。
而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还有提前消费一说,更不可能办信用卡,至于信用对个人意味着什么,更是无从知晓。
偏偏这样的“信用小白”是中介要捕获的重点对象。
因为没有任何过往不良记录,信用上是干净的人,才能获得银行的好感,更容易取信于银行,顺利从银行贷出款来。
中介是这个产业链条里欺上瞒下的关键人物,他摸透“小白”的心理,用话术连蒙带骗地哄住“小白”。
还要熟知银行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方便利用信息差钻银行的空子,甚者在银行有内部人脉,好进行违规操作。
中介明知是骗贷还要清醒着去骗,完全视法律于无物。
甚至中介坦言,这些人没有资产,就是案发后找到人,也没有钱去偿还,可见其心多么可诛。
作为链条里重要的一环银行人员,上有领导压下来的任务,下有绩效工资这座大山压得喘不上气。
而看着别人的工资飞上天,自己的工资在地板上摩擦,又怎么会不动心。
在私心作祟下,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一次次地触及法律的底线。
就这样三方都有需求,一拍即合形成了一条龙骗贷小分队。
03
这样的“职业背债人”这些年层出不穷。
曾经轰动一时的背债人谢亮亮案件,共骗取3900万元,当然他到手只有600万元。
2024年,据专业机构捕捉到的贷款骗贷消息,共计有414万条。
2024年,全国因为失信而被法院执行的人,已经超过了850万人。
2024年,中国从事金融黑灰产业的人员,估算已经高达800万人。
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业市场规模已经创收高达2800亿元。
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其背后的故事发人深省。
大家要增强自己的防骗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要相信陌生来电,不要听从他人高额许诺。
尤其是身边熟悉的人,只要谈到高回报、白得的钱都要深思其背后的用意。
因为所有的高回报背后,都是精明猎人的精心算计。
还有,不要被心中的魔咒绑架。
只有踏踏实实工作,手中的钱都是自己干干净净努力挣来的,花起来才舒畅开心。
珍爱自己的信用,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而黄某骗贷48.2万,并没有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而是收到了银行的法院传票,等待他的是法院的判决。
中介利用“职业背债人”的贪念骗取银行贷款,从中获利由背债人偿还债务,但最终这口锅还是由银行来背。
低收入人群受到法律制裁,却无法偿还债务,银行的坏账则趴在账上无法消除,由此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
要想打破“职业背债人”的困局,既要增加监管力度,银行加大管理审核,大众也要增强防骗意识,多管齐下多方齐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来源:李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