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十年: 文学与舞蹈彼此成就 王亚彬与“筱燕秋”成为好姐妹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6 16:05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12年前,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把小说《青衣》的版权交到当时并不太熟悉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手上时,恐怕难以想见,首演十年后,舞剧《青衣》依然奔走在巡演的路上。近日,随着舞剧《青衣》十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发布,毕飞宇甚至表示:“王亚彬不只属于中国的舞台,必将属于这个世界。”


舞剧《青衣》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是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6年度资助项目,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支持,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2015年度),北舞青年舞蹈家工作室王亚彬担任导演、编舞、主演,工作室创意制作,系“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品牌系列第七季。“演了150场,我就体验了150次衰老,这是对心境的一种历练,有助于我更悉心地看待这个世界,去触摸和感受生命的脉搏和生活的温度。”舞蹈家王亚彬这样形容舞剧《青衣》10年来之于她的意义。据悉,这部作品刚刚在江苏大剧院完成了十周年纪念演出的首站,11月1日、2日又将在国家大剧院登台,之后还将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进行纪念巡演。

回想起12年前,刚刚拿到毕飞宇授权改编时的心境,王亚彬称,“将毕老师最出色的小说之一进行改编,是我在艺术人生中最好的遇见。我渴望将这部作品立体呈现在舞台,也希望能与女主人公筱燕秋成为最好的姐妹,将文学世界里的情感释放、将艺术家逐梦的人生诉求兴会淋漓地展现。同时,在舞剧的广阔天地里丰满起一个敏感、炙热、桀骜不驯的女性艺术家形象。”

原著作者毕飞宇更是回忆,自己坐在台下看舞剧《青衣》首演时,吓了一大跳。“王亚彬的才华太了不起了,她让一个在我脑袋里活跃的人,来到了我们现实的世界。因为舞剧,《青衣》和筱燕秋被放大了许多倍,她为我的小说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希望舞剧能有20年、30年,乃至于更加久远。”



2015年9月,舞剧《青衣》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进行内部公演,10月登陆国家大剧院举行世界首演,10年来巡回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迄今演出逾150场。秉承2009年创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的创作宗旨,历经3年筹备排演。邀约国内外一线艺术家以国际深度合作项目构建创作团队,集结了来自中、法、英、波四国艺术家。在王亚彬看来:“这部舞剧的创作是一次舞蹈艺术与文学作品的深度链接,文学激发了我丰富的想象力,我想我的肢体语言塑造是人物角色与这个世界的临界点,舞蹈是我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最佳方式。”而对于此次十周年纪念演出,王亚彬表示,经过了十年,自己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将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带给观众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动。

曾经教过王亚彬,一路见证她成长的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刘岚表示,“亚彬9岁就来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在舞蹈家的摇篮里浸润、成长、工作了30余年。当年我给他们教文化课,亚彬永远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成绩永远是90分以上。桃李杯比赛的时候,亚彬在排练中崴脚受伤,但她忍着伤痛圆满出色地完成了比赛,获得了金奖第一名。”舞剧《青衣》是王亚彬首次同时担当导演、编舞和主演的艺术创作,刘岚至今记得2015年9月《青衣》在北京舞蹈学院新建成的大剧场首演时的场景。“王亚彬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的成果,是北京舞蹈学院为中国舞蹈事业发展培养优秀舞蹈艺术家的代表,她的成长既体现了一名舞者的蜕变,更多维地呈现了一名德艺双馨青年舞蹈家的养成。”

在北京舞蹈学院实践中心主任、青年舞团团长张海君心中,王亚彬有着四种身份:“她是一位非常卓越的用身体讲述中国故事的顶尖舞者;是一个勇于突破边界的优秀编导;是一位乐于提携后辈、传承薪火的授业师者;是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传播大使。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家工作室的设立,也和王亚彬以及舞剧《青衣》的推动密切相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李涛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