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聪明的孩子,并没有变得太多,人的智商分布是均态的,不会一两代人就出现普遍的智商提升,但现在假聪明的孩子,却变得非常多,信息差造就的表象,可以在小时候表现的很“优秀”,但到真正比拼思维能力的高中阶段,仍然会形成极为明显的能力分层。
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会背很多唐诗,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就很聪明,并不一定,他们的家长只是让他们提前训练而已,相比于从没有接触过相关课程的同龄人,领先的只是信息差而不是思维能力,这在城乡之间体现特别明显。
这种早教利用信息查造就的聪明现象,非常契合家长的心理,也让很多培训机构有了市场机会,毕竟在孩子诞生以后,除了身体健康,接下来最关注的就是孩子聪明,在公共场合,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很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考察古诗背诵,数学计算或者英语单词,别人想安静投过去的眼光,在他们看来是对于自己又聪明孩子的羡慕。
一个孩子能记忆一首诗本身,并不具备很复杂的能力,尤其在学龄前,因为有无数的时间可以训练,读一遍背一遍再抄写一遍再背一遍的过程,只是时间上的堆砌。
即使是记忆力,也要再学习强度提升以后,比如初中,大家都学习相同的学科,你能更好的记忆文言文,记忆英语单词,就是聪明。
同样一些孩子看似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这同样也并不算作聪明,只是话多外向,或者只是单纯有更多的表现意愿。真正聪明的孩子,说话逻辑思维缜密会说话,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聪明的孩子,愿意学习,愿意思考,对于自己未来有很强的认知,能够再有价值的事情上投入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