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笋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多少初次相遇?在无数擦肩而过的缘分里,或许只有那惊鸿一瞥的某次,才能从相遇到相知,最终走向相伴。此刻,当您的指尖轻抚过这些泛着温润油光的烟火气息,当一缕融合了醇厚酱香与炽热麻辣的味道萦绕鼻尖,当您静心品读这段文字时,您已经轻轻推开了那扇通往匠心与温情的大门,正漫步在一段用真诚慢酿的美好时光里。
暮春的薄雾里,我循着记忆中的酱香,专访兖州罗妈妈肉干传承人韩敬女士。晨光中的兴隆塔若隐若现,塔尖在雾气中勾勒出朦胧的剪影。脚下青石板泛着湿润的光泽,昨夜凝结的露珠正顺着石缝缓缓洇开。忽有鸟影掠过,在素宣般的晨雾中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墨痕,宛如在这天地未干的宣纸上,为这幅古城晨图添了最灵动的气息。
初见兖州罗妈妈肉干传承人韩敬女士时,她正俯身整理着刚刚炸出的肉干。一绺乌黑的卷发不经意地垂落在颊边,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她抬头一瞬间,那线条柔和的侧脸轮廓在逆光中镀上一层金边,像一幅老电影里精心构图的特写镜头。
“请您尝尝这个,”她递来一片透着琥珀色的肉干,腕间的翡翠镯子便从月白衣袖中滑出。那翡翠如一泓凝住的碧水,通体流转着幽深的绿意,绝不是珠宝店橱窗里那种刺目的璀璨,而是如同被岁月反复摩挲过的上好徽墨,在时光里沉淀出深邃的绿意。她说话时,眼角会泛起细密的微笑纹路,如同宣纸上晕开的淡墨,在阳光下竟透出几分蜜糖的晶莹。最动人的还是她的那双眼睛,里面盛着多年升腾的烟火气,与对传统手艺的温柔坚守。
韩敬女士说:“我做这肉干啊,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我们家族的记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她告诉我,肉干制作工艺是她的婆婆和大姑姐传给了她,她也希望这个工艺能传承下去。因为每一片肉干里,都藏着家人的心血。韩敬女士说完后,眼睛泛着湿润。这让我不禁想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像韩敬女士这样的手艺人,她们坚守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肉干啊……一定选用猪后腿腱子肉。”韩敬女士一边忙碌,一边向我讲述着制作工艺,切肉要顺着纹理,厚薄要均匀,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片的口感。这也是当年她婆婆给她上的第一堂课,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像是在讲述一个流传了百年的故事。当我问她添加了什么秘方时,她神秘地笑了笑。她的眼神专注而虔诚,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其实,肉干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食品保存智慧之一,肉干的历史可追溯至至少5000年前。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共同勾勒出这条绵长的味觉传承之路。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的陶罐中,那些残留的风干肉脂痕迹,无言诉说着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保存猎物的智慧;《周礼》中“腊人”一职的记载,也印证了先秦时期肉干制作已成为专门的技艺。
这条传承之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在汉代居延汉简上“牛肉脯”的墨迹,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脯”字竹简遥相呼应,讲述着戍边将士的粮囊故事;唐代《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千里脯”,则是丝绸之路上商旅们的重要补给。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描绘的汴京“旋炙猪脯”市井盛况,展现肉干已从生存必需品升华为大众美食。
如今,当我们品尝兖州罗妈妈私房肉干时,唇齿间回荡的不只是醇厚的滋味,更是中华先民“化短暂为永恒”的生活智慧。从上古祭品到行军干粮,从市井小食到待保护的技艺传承,这缕穿越五千年的香气,依然在今天的灶台间袅袅升起。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美味,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速成品,而是人与食物之间的一场温柔对话。美味的诞生,都始于对食材的敬畏。或许很多人早已闻名山东兖州罗妈妈私房肉干。这个品牌传承到她已是第三代了。或许有人感到奇怪,罗妈妈肉干为何不姓韩而是姓罗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韩敬女士的婆婆以“上官氏”嫁入罗家。而“罗妈妈”这个称呼,早已超越了姓氏本身,成为一种坚守与创新的象征。您或许还会问,为何执着于此?我想,答案是藏在岁月深处。
韩敬女士在选食材方面非常讲究,她只选用腱子肉,剔除多余的筋膜,留下最纯粹的部分。而后,是漫长的等待:以酱汁浸润,让糖、盐、酒、香料以及各种天然原料与肉在时光里缓慢交融;再以油温,使水分蒸发,滋味浓缩,最终成就这一片韧而不柴、甜咸麻辣适口的猪肉干。
我曾好奇做肉干的秘方,韩敬女士总笑眯眯地看着我。
“那……肉干的方子……”韩敬女士欲言又止。其实,为了既要留住老味道的魂,又要凸显鲜肉的本真。就在多年前反复调试配方,在原有的配料基础上做了删减。韩敬女士这份执着的坚守,正是让普通肉干散发着令人难忘的独特醇香的秘诀。
这个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却需要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每一道工序,都是对滋味的承诺,也是对生活的感恩。韩敬女士承诺,绝不用嫩肉粉增添肉的嫩软,绝不用色素增添肉的鲜艳,更不会以次充好欺瞒味蕾。因为我们深知,食物如人,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如韩敬女士本人一样本分而真诚。一片猪肉干,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她对食材的敬畏、对工艺的苛求,以及对每一位品尝者的责任。她亦不敢在品质上妥协,因为您所品尝的,真正的滋味,应当如一首含蓄的诗,初尝时是鲜甜,细品时是醇厚,回味时是淡淡的乡愁。罗妈妈私房肉干从家庭秘方发展为地方文化符号,通过创新与坚守,让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也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生命力。
当韩敬女士谈起制作心得,她骨子里像住着个诗人。我们相信,真正的滋味必须向岁月借一点耐心,节奏,腌制、火候,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腻。
曾有位老师傅说:好肉干得像人生,得经得起摔打。的确,在机械代替手工的时代,韩敬女士仍固执地亲自精选食材,不放过每一道工序,当肉干在舌尖炸开浓香,绵长的回甘时,这滋味里就藏着更深的敬畏。因为懂得,您咽下的不只是零食,更是一份托付,对匠心的信赖与尊重,对“吃进肚子的东西必须干净”这句朴素真理的坚守。
韩敬女士还给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寒时节的夜晚,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四五岁的漂亮小姑娘。付完款,粉色连帽羽绒服下,扬起瓷娃娃般的小脸,萌萌的小奶音:“阿姨,送给你的礼物”。我愣神的工夫,年轻的妈妈解释道:“我家孩子最爱吃你家香肠啦!今年忙,我忘记了提前订货。非常感谢你又特地给我们匀出来,真是谢谢你!”接过礼物的我,非常感动,更多的还是感恩!
我听了这个故事之后觉得特别温暖,寒夜如墨,偏有温热的时刻。那粉团似的小人儿自羽绒服里挣出半个身子,小手举着不知何时备下的礼物,奶音尚带三分糖霜气。接过来的何止是一份馈赠?分明是经年的信任被裹成了具象的甜。所谓匠心,原不过是把“应当”二字日日重摹,在烟火气中守着本分的刻度。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慢工出细活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但韩敬女士仍愿意守着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调风味、看火候,一遍遍尝试,只为让每一片肉干都能无愧于心。因为她相信,食物是有记忆的啊,它记得手作的温度,记得匠人的心意,也终将在您的味蕾上,留下最真诚的印记。
或许,于透明的午后,您与兖州罗妈妈私房肉干相遇,指尖触及那深褐色的肌理时,或许不会想到,仅一块鲜肉,在真诚与时间的淬炼下,渐渐收紧了水分,凝缩了滋味。当这片猪肉干抵达您的唇边,它已不再只是果腹的小食品。它是一段被风干的时光,是烟火人间的深情注脚。愿您停下匆忙的脚步,细细咀嚼这份质朴的滋味。您的每一次品尝,都是对罗妈妈私房肉干初心的回响,更是对传统手艺的无声守护。
世间美味万千,只愿做您记忆里那一抹踏实的咸香,不张扬,却总能唤醒味蕾的乡愁。愿这一片肉干,能成为您案头一瞬的山水,舌尖上的故乡。兖州罗妈妈私房肉干,它更像是一本打开的书,让我们在品味美味的同时,也能读到岁月的故事,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份来自岁月深处的味道,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轻轻提醒我们在这匆忙的世界里:慢下来,让味蕾与时光对话。致敬每一位在繁忙生活中,仍愿停下脚步细品本真的您,因为懂得品味的人,才能读懂生活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