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中国好人”、沧县“北斗姑娘”张宸
以智慧助力 让薄地生金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张宸(左)教合作社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 田 博 摄
眼下,地里的玉米还未收获,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宸,已着手为下一季小麦种植作准备。
“提前备好种子和肥料,收完玉米立即抢种小麦,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今年,合作社新引进了3台集旋耕、播种、施肥于一体的新型农机,既能节省时间和人工,又能提高播种质量。”作为一名“新农人”,张宸自投身农业那天起,满心期盼的是丰收的景象。
2013年,张宸从河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回乡,加入父亲的合作社——鑫翰合作社。十几年来,她一直在探索盐碱地种植新模式。她依靠科技力量种田,让昔日盐碱薄地变成了丰产田。
“以前盐碱地一季一亩地才打几百斤粮,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作为土生土长的赵庄子村人,张宸深知家乡土地的“痛点”。一次她去东北考察,看到当地规模种植的现代农业模式深受启发:“盐碱地也是宝贵的资源,种好了照样能多打粮。”
张宸先从改良土壤入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说白了就是让盐碱地按需‘吃饭’。以前合作社所有地块儿用的是同一配方肥料。经过测土后我才知道,有的地块儿可能需要多施磷肥、少施氮肥,有的则需要多施钾肥。这就需要调整配方、精准施肥。”敢想敢做的张宸专门划出1000亩地当试验田,根据测土结果调整肥料配方,每亩地的施肥量从40公斤降到35公斤,当年玉米亩产却比原先提高了15至25公斤。如今,合作社土地经多年改良,玉米平均亩产达750公斤,小麦亩产达475公斤至500公斤。
让盐碱地丰产的,还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智慧助力”。驾驶室空无一人,农机却能笔直前行,误差不超3厘米,播种均匀度远超人工,机手只需跟在后面“验活儿”……这是张宸引进的“黑科技”,她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北斗姑娘”。
早些年,装一套北斗系统要花费几十万元,顶一台农机钱,张宸心里有本明白账:智能化作业既能解放劳动力,还能省成本、提效率。她多次赴北京、上海与相关厂家沟通,最终为合作社100多台农机都装上“智慧大脑”。近年来,她还联合科研机构研发自有北斗系统,如今该系统已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农户花1万元左右就能给农机安装该系统。
如今,鑫翰合作社共有农机249台,其中,207台加装了北斗系统,播种、收割、地块平整等环节均已实现自动化,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亩成本下降15%。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1万多亩,托管土地10.2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90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在市科协的支持下,张宸还牵头组建了沧州市农机联盟。目前,联盟的智能农机数量达2100多台。
“光把地种好还不够,得让盐碱地农产品走出去!”张宸又把目光投向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与面粉厂合作,加工旱碱麦面粉,办面花工坊,带动村里妇女就业增收。
每次到外地参会,张宸都会带上一些面花,让更多人了解盐碱地的特色农产品。她还与商超和面点经销商等合作,推广盐碱地农产品。
今年,张宸荣登2025年“中国好人榜”。为了点燃更多年轻人的农业创业梦想,张宸成立了青年农业创业小组,为返乡大学生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广袤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