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一份扎实的特色产业答卷,折射出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努力夯实农业根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干担当——
铜都沃野迎丰年 乡村振兴绘新景
■ 本报记者 方盼亮
金秋时节,万物丰盈。历经春耕夏耘的辛勤付出,广袤田野迎来了一年中最令人欣喜的收获季节——稻浪翻金、姜香四溢、瓜果垂枝,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6.25亿元,同比增长4.1%;第一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同比增长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8元,同比增长6.3%……农业发展步伐铿锵,田野孕育希望,农民笑容灿烂。
应农时、忙农事、享丰年。进入9月,作为铜陵“七个一”农业特色产业之首的“一块姜”——铜陵白姜迎来上市高峰。在义安区天门镇兴化村,姜农王相春正忙碌于姜田之中,拔姜、卖姜,干劲十足。“今年白姜长势好、行情也不错,这30多亩地,预计能卖出60多万元!”望着株株饱满的白姜,王相春信心满满。他欣喜地表示,这些年自己既坚守传统种植技艺,又积极引进喷滴灌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了白姜的产量与品质,白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家庭收入也节节攀升。
铜陵白姜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素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而闻名,享有“中华白姜”之美誉。2023年11月,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全省唯一。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围绕这一特色农产品开发出80多种不同口味的白姜产品,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500亩,全产业链年产值有望突破14亿元。
白姜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市以特色农业带动农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立足“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依托各县区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推动形成以“一块姜、一朵花、一片茶、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一只蟹”特色产业为主导,枞阳媒鸭、苗木盆景以及汀州大豆、太平大蒜、枞阳大萝卜、老洲小籽花生、铜陵丝瓜等地方特色小品种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全年“七个一”特色产业产值预计可达60亿元。
仓廪实,天下安。一份扎实的特色产业答卷,折射出的是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努力夯实农业根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干担当。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去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52.54万亩,产量59.05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枞阳县获评全省粮食生产10强县;推深做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风险消除率超省均3.3个百分点,“五销模式”推深做实消费帮扶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梯次推进22个精品示范村建设,累计建成286个省级中心村、388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义安区获评全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重点县;二轮延包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刊登《安徽铜陵市:探索建立“三个五”机制,扎实开展延包试点工作》,向全国推介;积极推广“先让礼让”“跑办代访”等工作法,“铜心解纷”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百个优秀案例。2024年度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均获全省优秀等次。
当秋阳把金辉洒向长江两岸,田野间氤氲着稻穗的清甜和白姜的辛香。今日的铜陵,正呈现出一幅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所属版面: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