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冲的雷雨》剧照 观看戏剧的中学生 摄影/本报记者 刘畅
近日,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小客人。作为“小宇宙”系列首场线下活动,来自北京市多所中小学的学生走进这座专业剧场,共同观摩“青春绽放·戏聚京津冀”——2025大学生戏剧展演。同学们不仅在人艺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沉浸式体验戏剧的魅力,更在演出结束后纷纷提笔,记录观剧感悟。他们用文字定格那些被戏剧点亮的美好时刻,这不仅是一场与戏剧的深度对话,更让文化传承透过少年清澈的双眼,焕发生机。
一封家书,一生信仰
海淀区实验小学九一分校五1班郑若辰
指导教师:张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我曾在课堂上背过的诗句。当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观看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艺术团表演的话剧《家书》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心中涌出一股股热流。家书的背后,我读懂了英雄冷少农“舍小家顾大家”,用生命践行信仰的伟大精神。
从法政专科学校毕业的冷少农先生,本可以选择一份优渥的工作过上安稳生活,他却毅然辞别了母亲和妻儿,奔赴广州,投身革命,从此再未踏进过家门。他潜伏在敌人的“心脏”,在刀尖上与敌人周旋,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出重要情报。身份的特殊,让他不得不在家书中藏起对家人的思念,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革命事业的热忱。
艺术团哥哥姐姐们细腻而有力量的表演,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里。舞台的一侧,满头银发的老母亲从怀里掏出一页皱巴巴的信纸,把这封盼望已久的家书紧紧贴在胸口。她一次次担心“外面不太平”,嘴角却勉强挤出一丝微笑说“我儿会平安的”。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双手也渐渐攥紧,眼睛里全是藏不住的担忧和惦念。舞台的另一侧,不幸被捕入狱的冷少农用手一遍遍触摸着那张写满了字的家书,就像在抚摸家人的脸庞。可很快,他又抬起头,眼神变得坚定无比。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英雄的心中除了对家人的牵挂,更多的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冷少农把对小家的爱,化作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这份信仰,不正是先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家书”吗?
今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我们可以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团圆饭;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快乐成长。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本领,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把家书里的信仰永远传承下去。
我看见了戏剧的光
北京市二十七中学初一4班江岳衡
指导教师:肖瑶
暑假的一天,我攥着“青春绽放·戏聚京津冀”——2025大学生戏剧展演的门票,走进人艺小剧场。恍惚间,小学五年级时在人艺菊隐剧场登台的记忆涌上心头——那时导演告诉我们“戏剧是能照亮人的光”,我一知半解,直到南开大学学生将张伯苓先生的故事搬上舞台,才咂摸出这句话的分量。
大幕拉开,旧中国的风雨似从台口扑来。张伯苓立在台上,大声发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声音如惊雷,直击我心。教师对中国人“心中城墙”的守护,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守,还有张伯苓自主办学的执拗、战火中攥拳的坚韧,每一幕都把“爱国”缝进故事里。
我从小学四年级学戏剧,却从未像这部剧的演员般把“魂”装进角色,让张伯苓与南开师生从历史里“走”出来。当他们齐声喊出“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时,我汗毛竖起,仿佛成了台下眼里有光的大学生。
谢幕时掌声如潮,我和小伙伴在人群中寻到冯远征院长。我被伙伴推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冯、冯院长好!我特别喜欢您,也学了好多年戏剧……”
冯院长笑着,伸手拍我肩膀:“刚才看《张伯苓》,觉得戏里最打动人的是什么呀?”我脑中闪过张伯苓先生又亮又烫的目光,脱口而出:“是他心里装着整个国家!”
有人提议合影,我们站直身子。快门按下时,冯院长笑道:“哎,你叫我冯老师?该叫冯爷爷啦。”我一愣,随即笑起来,与这位戏剧前辈的距离瞬间拉近。
走出剧场,夜风吹拂。我忽然明白,我的戏剧梦不只是在聚光灯下耍帅,而是要像《张伯苓》的演员们那样,用表演触摸滚烫灵魂——把爱国热忱、奋斗力量化作舞台上照亮他人的光。正如张伯苓用教育唤醒青年,我也盼着有一天,能用戏剧让更多人看见故事里的勇气与爱。
《向上,向下》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三3班冯馨宁
指导教师:左秋洁
云收夏色骄阳尽,雨带秋声暑气消。正值处暑,“青春绽放·戏聚京津冀”——2025大学生戏剧展演在人艺小剧场开幕。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原创话剧《向上,向下》在一众佳作中格外引起我的共鸣。
《向上,向下》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戏剧作品。它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尖锐而勇敢地聚焦“女性困境”与“底层打工人”的现实问题,以新颖、多视角的表演方式徐徐展开。
台词是剧本的基石,更是挖掘人物个性的最佳路径。朱梅讲话大嗓门、京腔京调,可见其直心肠、关心友人的火爆性格;娄青说话时唯唯诺诺、吞吞吐吐,但当好友责难服务员时主动解围,由此知其温和善良;王顺德做事圆滑老成,因此“油腻”的形象、滑腔滑调的音色便成为展现其两面派的绝佳方式;周恒的莽撞、朴实与正直通过一口浓重的乡音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心疼。
循着剧情的推进继续向深处探索,我惊喜地发现四个主人公的身上藏着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影子。朱梅打心底关心娄青,火爆的脾气却给友人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因而适得其反。娄青心地善良、性格软弱,作为长女肩负着照顾一大家的责任,在较富裕的家暴男友与理想的工作间举棋不定,不知不觉中在“向下”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王顺德精明算计,碍于面子收留周恒当伙计,却没有对他真正的同情与帮扶,弃之如敝屣。周恒从老家孤身出来闯荡,朴实鲁莽,一心想成为一名厨师。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他用自己的方式艰难而又顽强地进行“向上”的抗争。四个主人公的形象生动而丰满,观看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像观看自己内心的每一面。
莫言曾说:一部好戏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向上,向下》正是如此。它就像一记警钟,给予我深切的反省反思。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是否像王顺德一般执著于个人利益,逐渐失去了善良的本心?我们是否像朱梅一样在一厢情愿的固执己见中失去了换位思考与共情的能力?我们是否对身边的每一个“周恒”视若无睹、麻木不仁?在我们奋力“向上”的过程中,是否困于“娄青”之境,在怯懦中失去了对是非黑白的判断力?
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给予人奋步前行的力量。我将时时警醒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坦然前行。
原来我一直被爱紧紧包裹
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四年级9班杨郝晗
指导教师:任丹丹
“青春绽放·戏聚京津冀”——2025大学生戏剧展演中,《家书》一剧以最本真的情感,让全场观众沉浸在一片爱的共鸣里。
剧中扮演妻子的女演员开口时,声音里带着日常的温和,提起那个离家的人,语调平稳。扮演老人的演员接话时,声音带着岁月沉淀,每个字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两人说着说着,妻子的话突然变得严厉起来,每个字都有向外的冲劲,像是憋了太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几乎是同时,老人的语气也跟着变了。先前的厚重里多了层火气,声调微微拔高,像被点燃的引线一样……看到这儿,我心也跟着揪紧,仿佛瞧见自己晚归时,妈妈和奶奶又急又气的模样,那满是担忧的神情,我再熟悉不过。
后来,演员们的表演渐渐平和,能感受到那种因牵挂而生的急切,慢慢化作更深的爱与思念。《家书》把家人间的牵挂、担忧演得真切,也让我懂得,家人的爱,有时会因太在乎而着急甚至拌嘴,可背后全是深深的爱。
《家书》,传递的不仅是家人之间的牵挂和分开时的想念,更是藏在每一句叮嘱里的爱。回到家,我第一次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拖鞋递给妈妈,争着要为妈妈倒上一杯温水。妈妈像往常一样,催我洗漱,催我睡觉,那一刻,我的心暖暖的。原来我一直被爱包裹着……
那只未能飞远的雏鸟
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高三汪博涵
指导教师:王姗姗
8月23日晚上,我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观看了“青春绽放·戏聚京津冀”——2025大学生戏剧展演。其中,中央戏剧学院潮间剧团带来的作品《周冲的雷雨》,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演绎打动人心,散场后仍让我回味无穷。
《周冲的雷雨》相比《雷雨》,聚焦周冲的天真理想在黑暗现实压迫下的破灭。编剧将原作时间线打乱,以意识流手法展开叙事,从周冲视角重新打开《雷雨》,借逐渐加剧的冲突打破他最看重的事情,提炼相关剧情的同时,延伸其心理时空与美好幻梦,又在观众面前打碎他的理想与憧憬。
剧中反复出现周冲具有理想主义、充满幻想色彩的独白,每一次独白都将他面对生活、家庭和爱人时的迷茫与希冀渗透其中;周冲反复弹奏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成了全剧主题音乐,其浪漫又带神秘诡异的气氛,契合周冲的境遇,既代表他的浪漫幻想,也预示周家命运的悲剧。
每一个场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有舞蹈作为衔接,外化人物情感潜流,将情绪与气氛视觉形象化,既给人艺术美感,也让人感受剧中年轻人物的悲凉。“命运”主题在此剧中也牢牢扼住周冲的喉咙,时间和空间的交错重叠,带来永恒与瞬间、动态与静态的平衡,周冲的悲剧似突然发生,又像从建立理想时就已注定;似个体极端案例,又像社会写照与众人哭喊。这些哲学概念的矛盾共存,赋予戏剧如《阿伽门农》般的伟大感与艺术感,令人印象深刻。
剧中道具亦值得品味,黑色雨伞象征笼罩所有人且无法躲避的厄运,蓝色雏鸟木偶代表周冲天真虚幻的梦想,最终雏鸟无法逃脱乌云,在雷雨声中陨落。虽然周冲的命运已由父母亲人的行为写就,但他如渴望自由的小鸟,即便可悲,也可歌可泣。
《周冲的雷雨》对新时代的我们颇具启发,周冲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超前价值观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忘记曾经在旧社会压迫下的艰难挣扎,应有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新时代保驾护航。
真诚的家书,不舍中的坚定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1班李松泽
指导教师:史笑菲
近日,我有幸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观看了一部由大学生创作并演出的话剧,该剧以革命先烈冷少农事迹为原型,通过他与妻子、母亲的家书往来,展现其作为红色特工的斗争经历与牺牲精神,在有限舞台空间中,以精心设计与细腻表达给观众带来深刻触动。
话剧舞台布局颇具匠心,演出空间虽小,却通过分镜头式处理,将冷少农置于中央,妻子与母亲分列两侧,形成情感张力。三人以内心独白,同步表达牵挂与抉择:母亲盼儿平安,妻子默默等待,冷少农则坚定投身革命。这种并置叙事手法,既增强戏剧层次感,又直观呈现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的冲突与统一,让观众在冷静观察中,理解革命者的伟大及亲人的付出。
转场处理流畅自然是本剧另一亮点,场景切换依靠灯光、音效与演员走位的巧妙配合完成,未打断观众沉浸感,尤其从家庭温馨到革命斗争的过渡十分顺畅,使整体叙事节奏紧凑连贯。
道具与化妆的写实风格也值得称道,比如用手电筒光照将演员身影投射在白色幕布上,营造出孤独而坚定的氛围;牢房中带血渍的破烂服装,直观体现斗争的残酷。这些细节不仅提升视觉表现力,更助力观众深入了解角色。
这部剧让我更深刻认识到革命的艰难与革命者的坚定,冷少农在亲情与理想间的选择,彰显出超越个人情感的责任感。大学生演员表演认真投入,借助动作和语言的细致刻画,如摔伞等细节,生动传递角色内心情绪与期盼。
观看之后,我进一步意识到,红色精神并非遥远的历史概念,而是一种值得传承的价值追求。这部剧不仅是一次艺术体验,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教育课,令人回味良久。
英雄不是孤独的
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六9班沈棵
指导教师:张怡
这个暑假,我有幸观摩了“青春绽放·戏聚京津冀”——2025大学生戏剧展演,来自各个大学的哥哥姐姐们精心编改的话剧中,《马海德》令我印象深刻。
那天,北京人艺小剧场座无虚席。当聚光灯亮起,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马海德医生那温馨又繁忙的诊室里。只见马海德医生穿着朴素的白大褂,帮一名士兵包扎着伤口。扮演马海德的哥哥将那份专注演得淋漓尽致,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这位受伤的士兵。他的眉头微微皱起,透露出对这位战士伤情的担忧,但那双轻盈飞舞的手,很快就将伤口包扎得整整齐齐。
从这场精彩的话剧中,我看到了马海德医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顾自身安危、救死扶伤的身影。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受伤战士的心灵,给他们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又像一棵参天大树,为士兵们遮风挡雨,让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找到一个依靠。我也看到了苏菲小姐和马海德医生的朋友们默默地支持、关心,他们就像马海德医生坚硬无比的后盾,成为他勇往直前的动力。就像那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马海德医生能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也离不开这些默默付出的人。
这次观剧的经历,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我也明白了英雄不是孤独的,在他们背后总有无数默默支持他们的人。我想,现在在默默支持我的人,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吧。
·教师点评·
从四大角度写透观剧体验
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史笑菲
戏剧的有限时空里藏着无限精彩,观剧后若想清晰表达感受,可从四大核心角度入手。
一是人物塑造与关系。分析人物是否鲜明、真实,其亲疏或对立关系如何影响你的立场,以及这些设定怎样凸显作品主题。
二是情节节奏。梳理剧情脉络,无论是跨越数年还是聚焦短时间,评判情节安排是否精准服务于主题表达。
三是布景与道具。观察舞台布景和道具选择,思考它们如何增强空间表现力,助力理解剧情与主题。
四是表演特色。点评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情是否打动人,独白与对话能否带你入戏,还可回味谢幕时印象深刻的画面或台词。
写作时,可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其表现力与效果,因为戏剧的所有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抓住这些角度就能精准传递观剧感受。
统筹/谭卫平郭佳雷嘉武文娟
供图/北京人艺(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