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吃蟹“宜”与“忌”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3 19:08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本文转自:松原日报

健康

  秋风起,蟹脚痒,正是大闸蟹膏满黄肥的时节。作为秋日餐桌上的“明星美味”,大闸蟹不仅滋味鲜甜,还藏着不少营养,但想吃得开心又健康,就得摸清它的“食用门道”。

大闸蟹的“营养亮点”

  优质蛋白补给站:蟹肉蛋白质含量达15%至20%,氨基酸组成贴合人体需求,消化吸收快,能帮老年人维持肌肉力量,预防肌少症。

  矿物质小仓库:富含钙和铁,钙可助力预防骨质疏松,铁能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对改善老年人缺铁性贫血有帮助。

  有益脂肪酸来源:蟹黄、蟹膏中的EPA和DHA(欧米伽-3脂肪酸),能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大脑与视网膜功能,还能辅助调节血脂。

  维生素好帮手:含有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E,维生素A护视力,B族维生素促能量代谢,维生素E则能抗氧化。

吃蟹牢记“五个宜”

  宜彻底洗净:大闸蟹生活环境复杂,体表、鳃、胃肠易带细菌和寄生虫。烹饪前用硬毛刷在流水下刷净,重点清洁腹部、钳子关节和蟹脐,反复冲洗不马虎。

  宜完全煮透:必须蒸熟煮透才能吃,水开后至少再煮15分钟至20分钟,直到蟹壳变红、蟹肉紧实不黏壳,绝对不能生食、醉食或吃半生不熟的蟹。

  宜去净“脏部件”:蟹腮(两侧眉毛状呼吸器官)、蟹胃(蟹黄中三角包状,含排泄物)、蟹心(中央六角形,性寒)、蟹肠(蟹胃到蟹脐的黑线),这些部位藏污纳垢或性质寒凉,食用前一定要全部摘除。

  宜现做现吃:煮熟的大闸蟹存放越久,细菌繁殖风险越高。吃不完的要密封冷藏,且不超过24小时,再次吃前必须重新煮沸10分钟以上,不建议反复加热。

  宜控制食量:老年人消化弱,大闸蟹性寒且高蛋白,吃多了易腹胀、腹泻。建议控制食用量,同时别和虾、肉等其他高蛋白食物一起吃,减轻肠胃负担。

这些人群慎吃蟹

  高胆固醇、高脂血症患者:蟹黄、蟹膏胆固醇含量高,吃了可能让血脂升高,加重动脉硬化、冠心病,建议少吃或不吃。

  脾胃虚寒者:常有腹胀、腹泻、怕冷的老年人,吃性寒的大闸蟹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便溏,最好忌口。

  过敏体质者:对蟹肉蛋白质过敏的人,吃了可能皮肤瘙痒、出红疹、腹泻,严重时还会呼吸困难,需直接避免食用。

  痛风、高尿酸患者:大闸蟹属于中高嘌呤食物,这类人群吃了可能诱发关节疼痛,必须严格限制。

  肝肾功能不全者:蟹肉中的蛋白质和嘌呤需要肝肾代谢,会加重肝肾负担,影响病情稳定,不建议食用。

吃蟹巧搭配

  蘸料选姜末加醋,既能去掉蟹的腥味,又能用姜的温热中和蟹的寒性,特别适合老年人。

  别用啤酒配蟹,啤酒嘌呤高,一起吃易升高尿酸,增加痛风风险,可根据健康状况少量喝温黄酒。

  吃蟹后若有点腹胀,喝一杯温姜茶或陈皮水,能帮助消化,缓解不适。

  金秋品蟹是难得的乐事,老年朋友更要讲究“适量”和“科学”。记住这份吃蟹指南,既能享受大闸蟹的鲜美,又能守护好健康,让秋日的美味更添幸福感。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