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召回11万台SU7后续:股价下跌,合格率不足3%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3 15:39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当一款车型的召回数量达到总销量的 96.7% 时,无论如何解释都难以掩盖其背后的质量隐忧。小米 SU7 近期宣布召回 116,887 辆汽车,几乎覆盖了其 12 万台的总销量,这一近乎全面的召回行动不仅引发了市场震动,更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口碑遭遇断崖式下滑。从股价应声下跌到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评价激增,小米汽车正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从数据到实质的质量拷问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本次召回涉及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2025 年 8 月 30 日生产的部分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召回原因是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某些极端场景下识别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小米官方表示将通过 OTA 技术免费升级软件消除隐患,但这一补救措施难以平息消费者的担忧。

市场反应迅速而直接。召回消息发布当日,港股小米集团股价在小幅高开后随即跳水,跌幅一度超过 2%,最终收跌 0.88%。这一看似不大的跌幅背后,反映的是投资者对小米汽车业务前景的重新评估。对于一家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是建立市场信任的基石,而此次大规模召回无疑动摇了这一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计算得出的 "2.6% 合格率" 虽不完全符合汽车行业专业术语定义,却直观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质疑强度。这种近乎全面的召回在汽车行业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于一款上市时间不长的新车型而言,如此高比例的召回难免让市场对其生产质控体系产生怀疑。

事实上,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早有预警。今年 5 月发布的中国汽车质量排行中,小米 SU7 以 239 宗的单季度用户投诉量排名垫底。这一数据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遭到部分粉丝和业内人士的质疑,认为榜单缺乏权威性。

回顾 5 月国内汽车质量投诉整体情况,当时汽车门网整体投诉指数为 11689.75,环比下滑 16%,多数品牌投诉量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小米 SU7 的高投诉量更显突兀。从同期投诉分布来看,服务类和车身电气问题合计占比高达 71%,这与小米 SU7 用户反馈的问题高度吻合,却未引起企业足够警惕。

这种对早期预警信号的忽视,暴露出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要么是对用户反馈渠道建设不足,未能有效收集市场声音;要么是管理层对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将投诉简单归咎于 "新品牌成长必经之路"。无论哪种情况,都为后续大规模召回事件埋下了伏笔。

多起事件暴露系统性问题

召回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近期曝光的 YU7 车主维权、车规级纸巾盒争议、挖孔机盖缺陷等问题,共同构成了小米汽车质量问题的全貌,也反映出用户信任的持续流失。

9 月初,多位小米 YU7 车主在社交平台反映,提车后发现前挡风玻璃有 "测试车" 字样痕迹,怀疑自己购买的新车实为测试车。面对用户质疑,小米售后最初仅解释为 "静电贴薄膜留下的印记,用湿毛巾即可擦干净",并以 10000 积分(价值 1000 元)作为补偿。直至事件发酵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才公开致歉,承诺对静电贴做改良处理。这种被动应对的态度,让用户感受到的是敷衍而非重视。

更值得关注的是 "车规级纸巾盒" 和 "挖孔机盖" 等设计与工艺问题。有用户反映车内纸巾盒存在安装松动、材质廉价等问题,与 "车规级" 宣传形成反差;而部分车辆出现的机盖挖孔工艺缺陷,则直接关系到车身密封性和美观度。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了产品设计验证不足和品控体系的漏洞。

从辅助驾驶功能缺陷到车身工艺问题,从核心系统到细节配件,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呈现出多点爆发的特点。这已不是偶然的个别问题,而是系统性质量管控能力不足的表现,也让市场对小米汽车的制造实力产生质疑。

重拾信任需从尊重用户开始

小米作为科技行业的佼佼者,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本应带来创新与活力。但其近期表现出的产品质量问题和用户沟通方式,却与消费者的期待相去甚远。市场从来不会拒绝新品牌的成长,也愿意容忍成长过程中的失误,但绝不能接受对用户诉求的长期漠视。

从 239 宗投诉被无视到 11.6 万台车辆被召回,小米汽车的口碑翻车不是突然发生的意外,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这一事件也为所有跨界造车企业敲响警钟:汽车产业的核心是安全与质量,无论多么强大的品牌光环,都无法替代扎实的品控体系和对用户需求的敬畏之心。

对于小米而言,重建市场信任的第一步,是真正把用户诉求放在首位,建立更畅通的反馈渠道和更迅速的响应机制。只有当企业学会倾听并重视用户的每一次投诉和建议,才能避免从 "网红车型" 到 "问题车型" 的口碑滑坡,真正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