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月照汶河盼我回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2 06:05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文|刘汉平


月光洒在鲁西南平原上,带着大汶河特有的温润,漫过河岸的柳树林,漫过一排排农家院,最后落在我在城市里的公寓窗台上。我手里捏着块莲蓉月饼,嚼着,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味道,远不及家乡的老月饼。娘做的月饼带着枣泥香。

记忆里的中秋,总飘着一股大枣香。老家院子挨着大汶河南堤,堤边有爷爷年轻时栽下的枣树林。每到中秋前,缀在枝头的枣子像小灯笼,风一吹,枣香混着河水的湿气飘进院子。娘搬来梯子,摘下最红的枣子,一部分晒成枣干,一部分熬成枣泥。家乡的中秋月饼,就是枣泥馅的。爷爷平时常坐在河边的柳树下编柳条篮,说:“等中秋夜,用这篮子装月饼,接地气。”

中秋节当天的忙碌,从清晨河雾没散就开始了。天蒙蒙亮,爹就扛着渔网去大汶河,一会儿工夫提着几条鲫鱼回来。家乡人过中秋,餐桌上有份河鲜才算圆满。娘在厨房里忙活,土灶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烧得铁锅泛着油光。她做月饼不用模具,把白面揉成团,裹进枣泥、花生,再拍成圆饼,贴在锅壁上。锅里的油响着,枣香飘出去,引得邻家孩子在大门口张望。娘瞧见了,便让我送两块过去。

等月亮爬上树梢,我把小方桌搬到院里,摆上娘烙的枣泥月饼、爹泡的枣酒,以及刚炖好的鲫鱼汤、煮得软糯的红薯,还有一盘酸咸爽口的腌萝卜,以解月饼的甜腻。爹端着酒盅,念叨着:“今年的月,和你出生那年一样圆,大汶河的水,也和那年一样清。”我那时小,趴在桌边啃月饼,只觉得月亮浸在汶河里,像块被河水磨亮的银盘,哪懂什么一样圆、一样清?直到后来离开家乡,才明白,爹说的不是月亮,是那年中秋抱着襁褓里的我在河边赏月时,心里藏不住的欢喜。

有一年中秋夜,我缠着爷爷去大汶河边“捞月亮”。秋夜有点凉,爷爷把厚外套裹在我身上,我们踩着河边的沙子往前走。月光洒在河面上,碎成一片银星,我拿着小网兜,蹲在河边使劲捞,什么也捞不着。爷爷笑着蹲下来,指着河面说:“傻孩子,月亮捞不进网里。你长大,它会跟着你,你走到哪儿,大汶河的月亮就照到哪儿。”那时我听不懂这话里的深意。如今再想起,才知道那是爷爷最朴素的牵挂。

去年中秋,我回了老家。河岸老柳树的枝条比以前稀疏了些,娘的头发白了大半,揉面团时手微微发抖,她坚持要给我烙枣泥月饼。爹的背更驼了,依旧早早去河边撒网,活蹦乱跳的鲫鱼,还是那样鲜美。那天晚上,我们依旧在院里围坐,月亮还是那么圆,只是桌上多了我带回去的礼盒,少了些从前的热闹,院门口没了邻家孩子的身影,墙角也少了爷爷编篮的柳条。娘尝了口我带回的月饼,轻声说:“还是自个儿烙的有老味儿。”我笑着点头,眼眶悄悄湿润了。我知道,她不是嫌外面的月饼不好,是怕我忘了家乡的滋味。

此刻,城市的月亮爬上了楼顶。我掏出手机打电话,娘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熟悉的烟火气:“家里的枣熟了,我给你晒了袋干枣,等你回来拿。”爹在旁边大声说:“月亮很圆,大汶河的水也很清,你啥时候回来看看?”我望着窗外的月亮,笑着说:“快了,我忙完就回去,还跟您去河里网鱼。”

挂了电话,月光似乎更亮了些。我忽然感觉,所谓家乡,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村旁的老树林,是娘烙的枣泥月饼,是大汶河的清晖。而中秋的月亮,是个温柔的提醒:老家想你了,该抽时间回大汶河边的老家看看了。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专属的“大汶河”,河里淌着自己的童年、亲人的牵挂,还有每逢中秋就会泛起的、藏不住的乡愁。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