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支教8年的老师,山东90后女孩宓泽,不幸遇难离世,年仅34岁。生前,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学生们走出大山,看见美好的未来。可谁也没想到,当她省吃俭用、拼命托举孩子们时,自己却永远留在了大山里……
宓泽的支教之路,是从2017年开始的。当时她才26岁,在淄博一家公司当文员,每天朝九晚五,日子过得非常安稳。直到有天中午,曾在四川支教的同事,给她看了自己支教时期的照片。照片里,孩子们衣着破旧,眼睛却特别亮,笑容也特别干净。
宓泽看着看着,心里突然也想去支教。而且晚上一回家,就跟爸妈说了这个想法。在父母看来,她就是一时兴起,想出去看看,顶多一年就回来了,也就没太反对。
得到父母的同意后,宓泽兴冲冲地收拾好行李,就这么一路颠簸地出发了。从淄博到四川凉山,先坐火车,再转汽车,最后还得搭摩托车。有些地方连摩托都上不去,宓泽只能靠两条腿,拖着行李箱,走到合觉莫小学。
可这种困难还只是开始,毕竟大山和城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买个菜要翻山走两个小时,住的是土坯房,得自己捡柴火做饭。宓泽从小被爸妈宠着长大,哪里会这些?
刚开始那段时间,饭不是夹生就是糊了,山里天气变化快,她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更难的是上课。有些五年级的孩子,连基本的字都认不全。宓泽感受到山里落后的教育,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几十双眼睛,她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不过宓泽这个人有股倔劲。她开始学习备课,琢磨怎么让孩子们喜欢上学习。面对不愿上课的孩子,她就让孩子们搬砖头,亲身体会是干活累还是学习累。表现好的学生,她自掏腰包买小贴纸、小玩具当奖励。
下雨天,她把唯一的雨伞让给学生,自己淋着雨回宿舍。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亲近她了。下课会围着她叽叽喳喳,会把家里的土豆、玉米偷偷塞到她手里。在这种氛围下,支教生活转眼就过去了一年。
暑假回家前,爸妈打电话催她,该回来找个正经工作了。宓泽嘴上答应着,心里却舍不得。想到那些马上要上六年级的孩子,想到他们可能会因为没人管就辍学,她的眼泪就止不住。
于是,假期一结束,宓泽又拎着行李箱出现在山路上。孩子们看到她回来,高兴得又蹦又跳,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可山里的问题太多了。好多孩子读着读着就不来了,不是帮家里干活,就是父母觉得读书没用。宓泽只好一家一家去劝。这其中,有个叫惹古的男孩,她去了四次都吃闭门羹。
第四次正好赶上大雨,惹古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宓泽站在门外,浑身湿透,还在大声劝说着读书,去看看山外面的精彩世界。此外,还有个叫吉牛乌作的女孩,她父母认为女孩子迟早要嫁人,读书白费钱。
宓泽磨破了嘴皮子,把能说的道理都说了,硬是把她连带其他16个辍学的孩子劝回了教室。不仅如此,她每个月一千来块钱的支教补贴,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每次从家里回学校,行李箱里塞得满满当当,也全是给孩子们带的课外书、文具,退烧药等。
时间长了,宓泽从一个人变成了支教团队的负责人,手下管着15个老师,200多个学生。为了方便给孩子们买生活用品,她还专门买了辆摩托车,在山路上跑。而她的支教生涯,一坚持就是八年。每年暑假回家,宓泽都答应父母“明年就回来”。
可每次假期一结束,她又背着包出现在学校。家里人越来越着急。宓泽都30多岁了,同龄人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她还在山里教书。特别是爸爸心脏出了问题住院的时候,她都没能及时赶回去,这让她特别愧疚。
因此今年春节的时候,可能是担心父母,宓泽终于松了口。她说等这批孩子小学毕业,她就回家照顾爸爸,带外甥去看海,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可谁知道,5月23日那天早上,这个承诺却再也实现不了了。
当时,她跟往常一样骑上摩托车下山,要去镇上取给孩子们订的六一礼物。山路她太熟悉了,哪里该刹车,哪里该按喇叭,她都一清二楚。可就是这条走了无数遍的路,成了她生命的终点。
消息传来,妈妈和姐姐连夜赶到山里。看到宓泽的遗物时,在场的人都哭了。一双运动鞋,鞋底补了三次,鞋面补了两次,已经破得不成样子,可她还在穿。
一个笔记本上记着“有西,烫伤需复诊”。还有一张工作清单,要教孩子们唱《玉盘》,带他们去看火把节,给某个学生补数学课。除了这些,她什么都没留下。
送别那天,山路上挤满了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把路都堵了,当地不得不实行交通管制。过了些天,宓泽的爸妈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20多封学生写的信。歪歪扭扭的字迹里,全是对老师的想念。
看到这些信,老两口才真正明白,女儿这8年在山里到底做了什么。让人欣慰的是,宓泽走了,可她在山里撒下的种子正在发芽。
宓泽带的那批学生,有好几个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校州民中。他们眼睛里有了光,因为他们知道山外面有个更大的世界在等着他们。而总有一天,这些光会越来越亮,照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那个总说“明年就回来”的姑娘,用另一种方式留在了大山里。她来过,爱过,奉献过,然后像一颗流星,在最亮的时候消失在天际,留下的光芒却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