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河南调研指导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2 02:34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为有效推进“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组织与实施,确保参展作品的质量与艺术水准,依据展览办公室的工作安排,“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调研专家组于2025年8月6日抵达河南省郑州市,开展相关调研指导工作。作为展示全国画院系统创作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每两年举办一届。“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专家调研活动定于6月至8月进行,此次郑州之行是“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第五组专家调研团队的第一站。


调研活动嘉宾合影

此次调研工作专家组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担任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楠为副领队。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林容生、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王僖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洪厚甜,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马国强,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明,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曹新林、桂行创,河南轻工职业学院院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魏小杰,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徐立新及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画院及河南省各市级美协、书画院的在职专业创作人员出席了调研活动。


调研会现场

会上,李明致欢迎词,杨晓阳作主旨发言,张楠阐释了此次调研的主旨及“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筹备情况,徐立新简述了河南省书画院的发展历程及“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组织进展情况。会议由张楠、徐立新共同主持。



调研现场

调研座谈会上,艺术家们展示了拟参展作品的创作手稿,并就构思理念、表现手法等核心要素跟专家做了沟通。调研专家组围绕作品的主题立意、形式技法、继承与创新等维度进行专业评析,针对备展作品提出优化建议。随后,专家组成员分享了此次调研的观感体会,特别对河南省的画家提出深耕传统艺术精髓、强化时代精神表达的期许。


李明发言

李明首先对中国国家画院专家组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并表示河南省书画院自成立以来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动美术创作研究,开展了各类艺术活动,汇聚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创作出众多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佳作,为中原画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中国国家画院的支持下,河南省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画家们在全国性展览交流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此次专家组莅临调研,为河南艺术家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家期待聆听专家对美术创作趋势的见解与经验,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实力,推动河南省美术事业更上一层楼。


杨晓阳发言

杨晓阳表示,画院在中国美术体系中的核心任务是作品创新,这是区别于美术学院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国美术界存在青年艺术家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切实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活力。好作品是画院的立身之本,创作是画院的中心任务。同时,他提出了美术发展的“形、神、道、教、无”五阶段论,激励画家们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他认为“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应成为画院专业创作的高地,通过展览带动青年画家积极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恢复并提升画院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专业画家不应仅满足于参加美术展览,而应深入生活,根据时代和生活的变化,创作自己熟悉且有感受的题材,不断超越形式与技法的追求。他提出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章法多维化、造型意象化、用笔书法化等五点建议,鼓励艺术家保持持续创作状态,将艺术视为生活方式,力求在艺术上有所探索与超越。


张楠发言

张楠在发言中表示,“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旨在构建专业艺术家的展示平台,凸显画院体系的专业性与历史传承。针对本次展览,他详细介绍了征稿的核心要求:面向全国画院系统广泛征集作品,并特邀65周岁以上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老艺术家参展,以展现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魅力。展览将分两个阶段推进,首展定于11月底或12月初在广州美术馆举办,随后规划进京展及国内外巡展,以扩大影响力。他特别强调作品的原创性及尺寸的合规性,禁止抄袭,确保艺术品质的纯粹与高雅。同时,他重申通过画院组织提交作品参展的重要性,并预告了将与展览同期举办的美术理论座谈会及论文征集活动,旨在促进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徐立新发言

徐立新表示,河南省书画院高度重视“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力求充分展现河南省美术创作的特色与实力,为全国观众呈上一批有时代精神、有“中原气象”的精品佳作。他还表示,会认真总结此次调研会中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创作动力,激励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未来,河南省书画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与全国各大画院及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为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林容生发言

林容生表示,画院的画家不应该把自己的创作目标停留在参加大型展览上。只是为展览而创作,也是造成当前美展趋同化的原因之一,刚才看到的作品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作者的技法表现和形式处理都很成熟,但缺乏这方水土对艺术家本人的情感触动。往常我们总在探讨怎样实现技法的完善,但是往往技法掌握成熟之后会落入创作的舒适圈,影响了艺术的创新,这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重视和讨论的问题。创新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不是一个口号,应该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是我们潜存于心的基本素质。作为专业画家,要努力不断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新的思考、新的感受、新的方法、新的表现。


姚大伍发言

姚大伍表示,看过这些作品后,感到河南的确是书画大省,艺术创作的基础非常好,但确实画面的样式会有些“老”,我们一直在跟随传统、跟随规律去创作,给自己的条条框框太多,导致压抑了我们自己的情感与艺术创造力。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的艺术创作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时代的活力与新意,展现出艺术家面对新时代的不同思想感受。当然包括全国美展、全国画院展这样的综合性大展会有它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但我们在这个工作之外,还是要努力突破传统、规律、标准的束缚,去寻找艺术的本质表达与时代表达。


王僖山发言

王僖山表示,首先艺术创作不应受制于过分细化的学科分类,西方艺术家的多领域学习实践表明,跨艺术形式探索对提升创作水平大有助益。其次,他还特别提到,临摹古代雕塑能深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通过与古典作品的对话,可突破当代创作的局限,实现艺术修养的全面提升,诸如唐三彩、敦煌雕塑等,通过夸张变形达到比实物更传神的境界,这种艺术智慧值得当代艺术借鉴。最后,在创作方法上,他建议先通过小构图快速探索布局,再放大精修;注重单体造型能力训练,强调以线造型的独特价值;色彩运用上应突破固有观念,强调情感表达。


桂行创发言

桂行创表示,河南山水画的创作实力很强,但是面貌过于一致,在面对这些大展的作品选拔时,呈现出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过分追求艺术形式而忽略了对情感的表达,没有思想深度又没有情感温度,缺乏艺术的感染力。他希望艺术家在创作中更多地去发掘自己独特的成长背景、地域环境以及情感表达,在绘画的面貌展现出更多个性。


洪厚甜发言

洪厚甜表示,河南书法创作水平一直很高,这次调研也可见一斑。然而当前河南书法缺少20世纪80年代“墨海弄潮”时期中原书风所塑造的独特气氛,这种地域文化精神在当代书法家的笔墨中难觅踪迹。每个文化板块的艺术家都应承担起表达本区域文化精神的责任,这既是历史传承,也是艺术家的当代表达。艺术家不应仅满足于展览生态中的表面繁荣,而应深入探索和表达地域文化的精髓。因此,他呼吁河南书法界应重新让中原书风的精神在当代得到新的呈现,为区域文化的明天做出更多努力。




调研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肖纪波、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齐丽梅、《中国美术报》社赵墨等参与调研。河南省调研结束后,“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将赴山西省开展调研指导工作。

编辑 | 赵 墨

摄影 | 王岗飞、齐丽梅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