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酥香漫老街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2 01:07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芙蓉酥香漫老街

老字号酥饼20多年守艺“出圈”

  曲水亭街上正在营业的芙蓉酥店(王智勇 摄)

  行走在曲水亭街,记者被一缕油酥香气所吸引。循着香味来到了一家名为“芙蓉酥”的店前,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铺里,三四个人正忙碌着,抻面、抹酥、包馅,动作如行云流水。

  “抹酥要匀,抻拉要柔,火候要准。”老板赵立生边做边念叨着20多年来不变的口诀。2003年4月28日,赵立生在芙蓉街开出第一家小店时,带着家传的手艺和朴实的愿望开启了自己的“酥饼人生”,而这一做就是二十余载,芙蓉酥的香气也从芙蓉街蔓延至曲水亭街。

  老手艺新起点一干就是20多年

  2003年的春天,济南芙蓉街远没有今日的热闹。赵立生站在一间待租的小铺面前盘算:这里位置不错,关键是“房租便宜”。他带着家传的商河糖酥火烧手艺,决定在这儿扎下根来。

  “我们家祖传糖酥火烧这门手艺,在商河做了几十年。”赵立生回忆道。他最初将店铺命名为“商河糖酥火烧”,延续着家乡的传统。

  转折发生在经营几年后。赵立生看着芙蓉街上熙攘的人流,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念头——让产品与这条千年古街产生血脉联系。

  “既然在芙蓉街,何不叫芙蓉酥?”这个灵光一闪的改名决定,让传统点心与泉城地标结下不解之缘。

  更名后的芙蓉酥渐渐成了街区的“味觉地标”。游客循着香味特地前来打卡,本地人则把它当作走亲访友的小礼物。小小的改变,让商河传统点心蝶变为济南“伴手礼”。

  如今步入赵立生的小店,空气中弥漫着现烤点心的香气。每天清晨6点,他准时开始和面、制酥、包馅、烤制,20多年如一日的手工制作从未间断,芙蓉酥的香味弥漫这条老街巷。

  一炉酥香

  300℃烤制18分钟

  “咱们的芙蓉酥和月饼、鲜花饼有什么区别?”常有顾客好奇地询问。赵立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那些酥饼是用水面和油面反复重叠擀制出层次,我们完全不同。”

  记者现场发现,正如赵立生所说,与常见的月饼、鲜花饼等酥点不同,芙蓉酥不依赖油面与水面反复重叠的起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抹油酥后的抻拉工艺,通过精准力道控制形成层次分明的酥皮结构。

  “用油和水和一块面,擀成薄面片,抹上油酥后通过抻拉实现层次分明。”赵立生一边演示,一边取过醒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擀成薄片,抹上一层油酥,他不用擀面杖压制层次,而是双手轻拉面皮两端,以巧劲抻展面片,手上的面团如同被赋予生命般延展开来。

  “你看,这是我们炒的油酥。”赵立生指着碗中色泽金黄的原料介绍,“油酥要用280℃高温炒制,这是保证品质的关键。”

  温度与时间是制作芙蓉酥的灵魂。经过反复试验,赵立生确立了300℃高温烤制18分钟的黄金标准。

  “必须反复验证,找出烤得最好的时间点。”赵立生揭开炉门,一股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形如满月,颜色如麦黄杏,表皮吹弹可破,按下去有软绵绵的感觉,这才算合格。”

  以初心守匠心

  非遗美食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用油纸包裹隔绝空气,就没有腐败的空间。”赵立生展示着芙蓉酥的包装方式,这正是古法智慧的现代应用。

  20多年来,赵立生坚持拒绝添加剂。炎炎夏日里,芙蓉酥依然能保鲜1个月,秘诀就在于高温炒制的油酥和烘烤过程彻底去除了水分,馅料用油调制,加上300℃18分钟的烤制彻底蒸发水分。

  2024年,赵立生的芙蓉酥制作技艺被历下区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假日期间,他的店铺日销量可达2万个,成为济南特色美食之一。

  如今赵立生的芙蓉酥店,摆放着两大系列产品。传统系列包含板栗、绿豆、红豆、紫薯、满口香5种口味;精品系列则有黑芝麻、南瓜、腰果、玫瑰、枣沙5种口味。10种口味各具特色,却始终未离传统根基。

  “这行需要创新,但更要守住根本。”面对市场变化,赵立生有他的坚持。在赵立生看来,地方特色美食的生命力恰在于纯粹,“有人觉得我们品种单一,但正是这份专注,才能给人留下独特记忆。”他婉拒了过度商业化的建议,依旧每天亲手把控每道工序,如同20多年前那个春日,他在芙蓉街烤出第一炉酥饼的时候。

  二十余载光阴,一块酥饼,赵立生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济南的味道记忆。在机器烘焙大行其道的今天,这家小店依然坚持着手工抻拉的技艺,让每一口酥脆都有着手心的温度。(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葛君 宋钰 王智勇)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