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亿万人饭碗的挑战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1 20:17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记者手记】

  ◎付丽丽  薛 岩

  完成这个选题时,这样一组画面总在脑海中不时闪现。

  河南洛阳,6月午后。麦田里,近70岁的张老汉弯腰拾起一株干枯的麦穗,眉头紧锁。“种了一辈子地,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年头。”他告诉我,今年春季的异常高温导致小麦提前灌浆,籽粒不饱满,产量明显下降。

  这不是张老汉一个人的困境。在全国各地,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农业生产图景。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过去60年,中国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农业正面临着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温度升高,还包括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水模式改变、农业病虫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在东北,曾经的“黄金玉米带”正面临干旱威胁;在南方,暴雨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西北,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农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面对挑战,我们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应对。

  在湖南洞庭湖平原,我见到了另一种景象。这里的水稻田采用了“稻渔共作”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鱼虾。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经济效益,还增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鱼类活动可以松土、除草、治虫,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同时鱼类排泄物又能肥田。”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我解释,“在气候不稳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显示出更强的韧性。”

  类似的创新在全国各地涌现:西北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华北平原的抗旱作物品种选育、沿海地区的耐盐碱农作物栽培……中国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正在用智慧应对挑战。

  在北京一家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向我展示了他们开发的智能农业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该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环境,精准指导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管理农业生产,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工作人员告诉我,“我们正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气候风险预警系统,提前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规避风险。”

  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威胁。相关部门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培育抗逆品种、调整农业布局、改进耕作方式等。

  展望未来,挑战依然严峻。有农户坦言:“新技术虽好,但投入成本高,我们小农户难以承担。”如何让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更普惠、更接地气,是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中国农业正在书写自己的答案——这是一场关乎亿万人生计的战斗,也是一次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型。在这条路上,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每一步前行都关系着未来的饭碗安全。

  张老汉告诉我,他今年打算试种抗旱小麦新品种。“地还是要种,办法总比困难多。”夕阳下,老人的话朴实却有力。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也说:“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中不断适应气候变迁,留下了‘顺天时,量地利’的智慧。今天,我们有了科技助力,更应该有信心打造适应气候变化的智能型农业,筑牢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基石。”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