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中人|中秋月满 用手工灯笼传承十代人的温度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1 20:09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小岛商店Kojima Shoten

THEARTIST

小岛商店是一家位于京都的传统灯笼工坊,创立于江户后期(约1789—1801),由小岛家族十代传承。工坊坚持京都独有的“地张式”(Jibari-style)纸灯笼制作工艺:以较厚的竹圈与和纸、用绳索固定环节,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其作品常见于祇园祭、京都寺庙、料亭与茶屋等传统场所,近年逐步扩展至高级住宅与酒店空间。



高悬的圆月下,院子里早已摆好茶点,家人围坐着等切第一块月饼,灯笼在门楣下轻轻摇,入夜后的秋露让灯笼纸面泛起微光……这便是中秋了。在日本京都,有一家在光的边缘工作了两个多世纪的灯笼工坊——小岛商店(Kojima Shoten)。自江户后期(约1789—1801)起,十代传承,他们坚持京都独有的“地张式”(Jibari-style)灯笼制作工艺,以更厚的竹与纸、以一圈一圈的竹环与麻绳的张力,换来一种“朴素而坚韧”的光。




与许多“家业式”手工坊一样,

小岛商店的故事不靠宏大叙事支撑,

而是靠一代代人的心愿续着走下去。

在日本,手工灯笼承载的是与祖先相连的那部分。“灯笼最初被视为‘给祖先照明的光’。有了灯笼,祖先每年回家的时候,就不会在路上迷失方向。”他们解释道,如今灯光选择众多,灯笼不是生活里“必要的”光,但旅馆门前那一盏暖色、纸面的质感“依然植根于日本人的精神”。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事。我只是不想让家族的手艺在我这一代终止。”这一代继承人质朴的说法背后,是一条在市场周期与生活起落间反复的调整:在经营吃紧的时候,第九代的两个儿子加入,把传统提灯的使用场景从寺社与料亭,转向“高级住宅与酒店等现代室内灯具”。虽然悬挂的位置变了,手上的活计没变——还是那套一步不省的地张式工艺,慢工、厚材、耐用。






小岛商店工作室中,有随处可见“未完成”的作品,

也有散落在各处的材料与工具。

如今日常用品选择太多,灯笼早已已经不是唯一的照明,但就好像深夜食堂门口那一盏暖色、纸面投出的柔和,总能让人放慢脚步。小岛商店在意的,恰恰就是让这份记忆继续被看见:不去堆满形容词,也不故作诗意,只把灯做好、把光安稳地落在该在的地方——像京都街巷里自然生出的青苔,不声张,却经得住时光的流转。






小岛商店的“地张式”制作工艺不同于常见的“卷骨式”(缠绕式):

后者用一根细长竹条绕成螺旋骨架,效率高、外形整齐;

前者则是把竹打成一圈一圈的圆环,再以绳索在木模上逐一固定,

搭配更厚的和纸,完成耗时的结构张力。

在小岛商店的工序清单里,这套“地张式”的制作方法细密而有序:先“竹割、骨切”,再“骨巻”成粗环,“骨溜”校准圆度;“型组、骨挂、糸吊”将环逐层定位;随后“纸贴”把经喷水润湿、上浆的和纸与骨架融为一体;末了“绘付、道具付”,手绘家纹、寺社名或店号,在灯体上下安置黑色金具。方法的古老不等于僵化,相反,它建立在材料的物性与手的经验之上:竹的湿度与皮相、纸的厚度与收缩,都要靠眼睛与指尖去判断。





天然材料、手工路径,是日本制造长期以来的常识,也是小岛商店一直以来的重点。某种意义上,他们不自觉地遵循了’可持续’的精神,并以此为荣。于他们而言,每一盏灯笼、每一处选择——挑竹子、看纸性、控制湿度与收缩,那些日常的取舍累加起来,就是可持续性。

他们的审美判断也来自时间的检验。“百余年来,圆、长、椭圆等灯笼形态从未改变——这意味着传统灯笼的‘形’已经是完成品,不需要再去改变。”这并非保守,而是更像一种节制的设计观:不急于造新形,把变化放在“使用与材料”上。于是,大家会看到他们把灯笼带进高级住宅与酒店空间,把传统与当代空间的尺度重新对齐;也会看到他们反复推敲纸张、胶、金具与表面处理的肌理与耐度,却并不急于编织一个新形状。


如果一定要问“创新”落在哪里,他们给出的路径很清楚:先把边界打开,再用经验把事落地。“在开拓新市场上,我们在尝试之前从不说‘不’或‘不可能’。凭借团队的经验和判断,我们有信心把设想化为现实。”这份自信来自对自身定位的清醒——“作为手工灯笼工匠,我们不是设计师。我们只想把‘做日本灯笼’这件事做到专业。”


这意味着,在家纹图案的文化意义(兴旺、忍耐、勇气等)被尊重的前提下,他们愿意与空间方、品牌方合力拿捏比例、材质与落地方式,变化发生在使用场景与材料细节里,而不是为了“新奇”去改动那枚已被时间打磨好的古老形制。



本次新作中废弃金属丝与陶瓷结合的细节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谈传承并不容易。“我们不强迫任何人加入。我们能做的,是持续发布日常工作的片段与以往的案例,希望它自然吸引未来的同伴。”在小岛商店的理解里,手艺是需要被看见的日常:竹屑落在地上的声音、湿纸贴上去的手感、晒干后纸面那层不易察觉的起伏。这样的生活,会慢慢把合适的人吸引过来。

他们直言,灯笼制作的地张式方法“没有必要进化”,手工灯笼与数字世界有着来自距离的张力——不是否定数字世界,而是承认两者不同的质感。“我们喜欢提灯的材料与肌理,那是数字世界里没有的,我们只想尽可能继续做下去。”


这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小岛的精神”在于始终接受挑战、保持灵活与开放,“外界常以为工匠固执、难以沟通,但我们愿意与设计师和各类伙伴对话,寻找灯笼的可能性,追逐把灯笼传播到世界的新浪潮!”也正是如此,近年来,小岛商店不断探索者灯笼如何进入不同文化语境的建筑与空间、如何在现代消防与维护标准中找到结构与材料的平衡、如何在大尺度空间里保留纸的温度……


从祖灵之光到酒店玄关,从祭祀到住宅客厅,灯笼把人和场域连接在一起。正如小岛商店所坚信的,形已完成,但光未完成——那盏光,每一次被点亮,都在与新的场所和心境发生关系。中秋的月光不可触碰,而屋檐下的一盏灯却可以被手工重新赋形;小岛商店做的,正是把这盏光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让记忆在手的温度中散发暖光。




摄影 | Maxime Galati-Fourcade

撰文 | 陈元

编辑 | 李蘅熹

设计丨卓玛

作品图片丨Kojima Shoten提供


小岛商店的作品让你想起了什么样的中秋故事?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艺中人|他的叔叔创造了孟菲斯,他用手工雕塑治愈焦虑的时代

艺中人丨爱丁堡小众陶艺家,捡垃圾做有“瑕疵”的陶瓷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