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件藏品相伴,设计师范轶的博物馆之家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0-01 12:38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范轶

THE HOST

范轶,叠加OFFICE(叠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长期致力于空间、城市、生态、社群等多领域的共生设计研究,将多元逻辑的理念融入生活空间中。四年前,他和太太改造了这栋京郊900多平米的别墅,携儿女和两只宠物搬入。如今,上千件艺术品令这里宛如一座私人艺术馆,每一件都承载着主人的记忆与情感,共同构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之家”。



锈迹斑斑的旋转楼梯

是范轶从欧洲一座废弃工厂“捡”回来的,

由主人自己组装成形,

墙上的圆形艺术装置

是他用淘来的古董钢琴琴键再创作而成。

沙发来自Baxter,

屏风、座椅均为欧洲古董家具。

踏进法式的黑色大门,仿佛走进了一条缓慢流动的时间河。进入开阔的客厅,很难不被空间中央锈迹斑驳的旋转楼梯吸引。它是范轶淘宝贝一般从欧洲一座废弃工厂捡回来的,自己配上配件,组装成形,便有了这个如艺术雕塑般的装置。楼梯背后,是整面由西班牙艺术家为他特别创作的巨幅壁纸,融合了东方山水的留白意境与西方油画的精致笔触。远山模糊、近树清晰,在屋内植物的光影下亦真亦幻。


水泥横梁是原建筑遗留的结构,

横梁之上的一尊小犀牛雕塑,

是他的好友艺术家柳迪

创作金属雕塑时的模具残件,

如今以“不完整”之姿静置于空间之中,

默默延续另一段未完的故事。

家里有一把博物馆级别的座椅,原本在展厅中是用链子隔开的,几乎没人触碰。范轶从拍卖会上把它拍回放在客厅,从不特意说明它的珍贵,朋友来了就可以随意坐卧使用。他说:这才是收藏带来的真实价值——不是被保护,而是被使用,被生活反复触碰,才显出它存在的意义。

他收藏当代艺术,也收藏时间本身。那些看似不成体系的老件与艺术品,被他自然地安放在家中角落,没有刻意搭配,也不被归类,而是各自讲着各自的故事。


二层挑空区域旁边是一个艺术走廊,

这里陈列着很多范轶收藏的当代艺术画作。

走廊尽头的画作来当代艺术家李卓TUTU;

右下方画作是艺术家董不董的《城堡》。

木座椅是高迪巴特罗之家的珍贵展椅,

被主人拍回来陪他一起“生活”。

当被问起一千多件古董和艺术品中,哪件才是最爱?主人的回答似乎在情理之外,却又是意料之中:与价值和名气全然无关,他独爱被时间浸润过的物件和自己参与过的故事,“那些朴素得不值钱的东西,反而更真实、也更打动人。它们带着生活气息、可以融入日常、能够被反复使用,这才是对物的最高尊重。”



范轶的个人“兴趣屋”,

这里有着和其他空间不同的深色调,

藏着上千张唱片、

珍稀的开盘母带机、雪茄与藏酒,

是他和全国各地设计师朋友常聚的小据点。

条纹单人沙发来自B&B Italia;

灰色单人沙发是柯布西耶为Cassina设计的;

绿色雪茄椅来自Poltrona Frau。




柜子上陈列着被全球发烧友追逐的限量音响设备,

桌子上一个怀旧的盒子里,

收藏着历年的NBA总冠军戒指。

在范轶的家里,空间从不被简单地定义。主客厅一侧有一个和家中其他浅色调空间反差强烈的“黑胶密室”,这里藏着范轶钟爱的宝贝:上千张唱片、珍稀的开盘母带机、雪茄与藏酒,还有被全球发烧友追逐的限量音响设备,很多器材都是经过他自己改造调试后才真正“开声”。这里是他和全国各地设计师朋友常聚的小据点,酒过三巡,音乐响起,许多关于设计与生活的对谈,就在这里自然展开。


空间的墙体纯白,

地板是温暖的浅木色调,

给艺术品陈列留出了一张干净的“画布”。

范轶平日里经常会随手清洁宠物留下的毛发,

添可芙万ArtStation的AI助力功能让他倍感轻松。

玄关的大型船骨架

是荷兰一家时装品牌六十年代T台秀场的装置。

在整体布局上,他极在意节奏。公共区域保持最大限度的留白,宽阔、松弛、适合迎接来客或家人聚会;而那些靠窗、靠角的边边角角,却被他有意布置得紧密有致:书籍、古董、艺术品、孩子的游乐场……密度极高,氛围却温暖。“人是有本能的,总会被自然吸引,喜欢在靠窗的角落停留。”因此,他让这些边角成为真正的栖息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窝着看书,朋友们可以随意坐下,随手就能触摸到时间与记忆。大与小、虚与实、松与紧,在他的家里构成了一种鲜明的节奏对比。




添可芙万ArtStation的基站灵动小巧,

摆放在厨房角落非常节省空间。

它微光泽的金属质感和厨房电器完美呼应,

亦可以预留上下水,

封闭式安装在收纳柜中。

这种理性思维渗透在他的每个选择中。他不迷信品牌,也不盲目追逐流行,更看重的是感性审美与理性逻辑是否同时成立。选择功能性物品,尤其是电器、电子设备时,他会以挑剔的眼光审视一件器物是否做到了智与美的融合,“选择添可芙万ArtStation,主要看重它很聪明,而且和我的收藏不违和。”在开放式厨房的一角,一台灰色亚光洗地机如雕塑般装饰着空间,金属质感和其他厨房电器相互呼应,完美融入,轻盈的线条感造型给规整的餐厨空间增添了几分灵动。


为了维持家的日常整洁,

范轶和太太会随时使用洗地机清洁地板和地毯,

也会随手将这台添可芙万ArtStation

放置在家的各个空间里,

它精巧的外观和低调的质感完美融入了整体氛围。

与艺术并行,技术同样重要。自从孩子们去了寄宿学校,家中的常驻人口只有范轶和太太两人,很多家务就“内部消化”掉了。虽不繁重,但维持900平米大宅的整洁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加上一猫一狗的毛发负担,清洁地面成了范轶和太太的“日常任务”。不同于以往厚重的洗地机,芙万ArtStation的AI助力让推拉扭转等动作更省力,太太娇小的身型也可以驾驭。“它好像懂我要往哪里去,擦地就像遛宠物一样轻松。而且很省心,擦完往基站上一放就不用管了,自己就会完成清理。”



主客厅连接着多个不同功能的偏厅,

古董立柱来自欧洲老建筑,

经过范轶的改造完美融入家中。

雕塑艺术品是来自赵琳的《豹与人》。

从2021年搬进这栋老别墅至今,范轶并没有刻意维持美观,但这个家却在时间中愈发显得“好看”,不是因为住得克制,而是因为设计一开始就为生活留下了充分弹性。他说:“家的本质应该是服务生活,而不是服务美学。”正因如此,哪怕堆满了书籍、摆满了杂物,家的美感也不会消失,反而因为这些痕迹,变得更加有温度。


家中光线最好的位置原本是留给太太的书房空间,

现在变成了一家人的多功能活动室。

墙面上的画作均来自艺术家高珍惜,

因为太太有一件和画面中女子“同款”的雏菊毛衣,

这张画成为了家人特别的回忆。

黑色茶几、毛绒坐凳来自Baxter。

“很多地方没刻意收拾过,平时家里就是这样的,你们不来的时候也是这样。来了客人,我的任务就是把灯都打开。”范轶幽默地说着,就这样把家最真实的一面展露给我们。


阳光房尽头被改造成了榻榻米茶室,

猩猩雕塑来自艺术家袁泽明。

书桌来自B&B Italia,

扶手椅来自设计师好友陈大瑞的家具品牌。

这个家之所以能够越住越动人,也得益于屋主在设计之初便秉持的理念:空间必须服务于生活,而非凌驾于其上,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与生活和解。阳光房墙上的书架是他亲手设计用海洋板打造的,地台上的榻榻米则是亲友闲坐、品茶谈天的理想所在;橱柜面板有一面被当做了讲题白板,写满了数学公式和“家规守则”,范轶经常站在那里边写边画,给孩子们辅导数学题……


连接二层各个卧室的衣帽间,

看上去更像一间陈列着时装和配饰的精品店,

范轶希望太太在搭配衣服的时候有挑选的仪式感,

如今这里也成了一家人临睡前晚安道别的空间。

画作是艺术家董不董的《无他依然尴尬》。

最特别的是二层的衣帽间,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储藏衣物的功能区,而是被赋予了家庭亲密的仪式感,孩子们睡前一定会在这里停留:读几页书、聊几句心事,再与母亲说声晚安,拥抱一下。这一方小小的过渡空间,成了连接卧室与起居的“情感枢纽”。对范轶来说,当空间不再被标签限制时,生活的温度自然流淌出来。


二层的卫生间被主人布置成了迷你画廊,

墙面几乎被画作填满。

窗台上也堆着书籍,

比起刷手机,一家人更喜欢阅读纸质的文字。

门口的座椅是荷兰美术馆馆藏级别的古董家具。

家的美在他手中从不是刻意维持的状态,而是一场“越旧越美”的蜕变。因为工作关系,范轶常常在几个城市间奔波,孩子们也开始了寄宿学校生活,但这个家永远是最安定的锚点,承载着他们一家人的聚合时光。


主卧室中摆放着很多中古家具,

都是主人从世界各地淘回的,

很多已经绝版,

黑色座椅来自Andreas Hansen。

在这个家里,设计没有结束,它将随着生活一起继续发生。每一个用旧的物件、每一本读完后随手摆放的书籍、每一次擦拭白板写下公式,都是家的轮廓。而家的模样,从来都不是一张“定妆照”,而是一张长时间曝光的生活影像。



摄影 |贾睿

撰文 |蔡晨

造型、编辑|秦震

项目统筹|Hang

设计|Darki

视频部分

出品人|李君

导演|张书博

制片|Hang

执行制片|刘彤

摄影指导|邓久立

摄影|王焱栋

灯光师|杨万亚、孟祥峰

剪辑|张书博

调色|蔺康靖


看完这个在艺术气息浓厚的家,你最喜欢家里哪个角落?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520特别策划 | 王令尘、游天翼,新婚夫妇

“零帧起手”在上海安新家


前摇滚乐队主唱,为古典音乐家造了间

城市上空的“私人音乐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