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论粮:古文中的粮食文化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30 16:17
商标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繁衍出一条贯穿古今的“大国粮脉”。

在当今社会,粮食安全仍然是“国之大者”。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倡导,现代中国对粮食问题的思考,始终延续着传统智慧。加强对中华传统粮食文化的梳理、研究和解读,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更是在全球粮农治理挑战中筑牢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古文,正是粮脉传承的重要载体。那些散落在古籍里的粮事叙述,不仅是稼穑劳作的实录,更是中华文明应对生存挑战的精神源泉。当我们通过深悟古文,并且能在实践中不断从“政在养民”的古训中汲取民本思想,从“九年之蓄”的祖规中树牢危机意识时,优秀传统文化便在现实土壤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本书立足古文、观照当下的初心所在。

本书从古文视角研究解读粮食文化,精选40则纵跨先秦至明清的古文片段,涵盖了经、史、子、集等不同类别,分设四个章节阐释粮食文化的多元内涵。

第一章“民以食为天”精选的10则古文片段,是从《史记》“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的论断出发,系统展现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石作用。《尚书•益稷》记载大禹与后稷为实现“烝民乃粒”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勾勒出早期以农求生、以粮安邦的智慧;《尚书•大禹谟》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将粮食供给纳入德政体系;《礼记•月令》对“农事备收”的记载,展现了周代粮食仓储的制度性规范;《论语•颜渊》中孔子弟子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言论,揭示了“藏富于民”的民本内核;《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乐岁终身饱”的民生理想、《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物质基础论”,将粮食安全与社会文明关联;《墨子•七患》以“馑、旱、凶、匮、饥”的分级标准,凸显农耕社会对粮食危机的认知水平;《国语•周语上》强调“夫民之大事在农”,将农业视为祭祀、繁衍、财用的本源;《商君书•农战》把粮食生产与军事战略结合,形成“农战合一”的治国方略;《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赵充国“万人留田”的屯田政策,将粮食安全延伸至边疆治理,展现了宏观视野下的粮食战略。

农业生产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古人在与土地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了“尽地力之教”的认识与方法。本书第二章收录的古文片段,展现了先民以人力统筹天时、地利等自然要素,进而发展农业的精妙智慧。《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将农具发明视为社会进步的标志;《荀子•王制》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失时”的农时观,与《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中“为之者人,生之者地,养之者天”的“三才”理论,构建了“顺天应人”的耕作哲学;“躬耕帝籍”的礼仪传统在《吕氏春秋•孟春纪》中可见一斑,彰显了君王的重农意识与示范作用;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有“入粟拜爵”的政策设计,通过将粮食与爵位、刑罚挂钩,激发民间生产积极性;王符《潜夫论•爱日》中“日力建功”的论述,强调劳动时间对农业产出的决定性作用;李安世《均田疏》中“均量土地”的主张、苏绰“六条诏书”中“劝课有方”的吏治要求,将生产激励落实到土地分配与官员考核中;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涉务》中对“几涉入仓”的描述,通过耕种、薅锄、簸扬等工序道尽了粮食生产的艰辛;徐光启在《广群芳谱•甘藷疏序》中记载了研究推广甘薯的过程,展现了农作物传播对粮食安全的突破性意义。

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和调控制度的先进性、完备性,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典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智慧在第三章“储积备乏绝”中得到系统呈现。《礼记•王制》提出“九年之蓄”的标准,构建起古代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管子•轻重乙》中对“粟重而万物轻”的价格规律认知,催生了“重粟之价”的市场调节政策;《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记载的“蒸粟灭吴”典故,强调了粮食在邦交博弈中的关键作用,从反面印证了种源安全的重要性;《史记•货殖列传》记录了计然通过市场调节平衡供需的“平粜齐物”思想,极具现代价值;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出“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警示,将储备上升至国家命脉高度;《隋书•长孙平传》记载的“义仓”制度,通过“民间每秋家出粟麦”的模式,实现了基层备荒储备;唐代“互市交易”的开放政策、宋代吕祖谦的备荒分级理论、明代高拱主张的“海运漕运并运”物流体系、清代乾?“留心筹划”的丰稔期储备策略,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粮食流通的全面图景。

粮食分配体现着一个文明的价值底色。“仁者爱人”的理念为古代粮食治理奠定了民生基调,体现在第四章“节用而爱人”中。《尚书•无逸》告诫“君子所其无逸”,要求执政者体察“稼穑之艰难”,避免奢靡浪费;《尚书•酒诰》中“惟土物爱”的训诫,将珍惜粮食与道德修养挂钩;《礼记•大学》提出“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财富创造原则,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系统介绍了散利、薄征、缓刑等“荒政十二法”救灾措施,体现“聚万民”的人文关怀;《淮南子•诠言训》中“节欲省事”的治国逻辑,将“勿夺农时”措施与“反性去载”的哲学思想相连;《晋书•陶侃列传》记载陶侃“执鞭戏稻”的典故,彰显官吏对粮食的敬畏;还有齐武帝“申至秋登”的赋税延迟政策、唐太宗“躬务俭约”的君王劝农感召,均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而李参“青苗钱”的制度创新、朱棣“必罪不宥”的禁奢令,则通过政策与法治手段,确保粮食资源的合理分配。

对于本书节选的40则古文片段,我们既注重史实叙述的真实性,也兼顾政论阐发与文学表达的代表性,力求在字里行间还原古代粮安天下、食为政首的实践智慧。当我们拂去古文献上的历史尘埃时,会发现先人面对的粮食挑战——从自然灾荒到市场波动,从生产效率到分配公平,从乱中救急到长远谋划——与当下我们要应对的重大问题何其相似!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的今天,传统粮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重农传统、节粮美德、忧患意识、调控理念、劝农之道、创新之法、储备规划、救荒举措等,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粮农治理体系,使粮食文化的千年脉络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愿本书能成为一扇窗口,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粮安天下”的万钧重量,携手探索粮食历史,守护文明未来;传承千年粮心,汲取前行力量——展现时代新人在现代强国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文 | 崔志远 本文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新书《品文论粮:古文中的粮食文化》一书前言。)

【来源:中国网】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