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不仅是两国首次较大规模抽象艺术双向交流,更诠释着民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
文 | 朱星原
当文化的隔阂常被喧嚣的分歧掩盖,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抽象艺术对话,正以最纯粹的视觉语言,搭建起中美民间交流的新渠道。
展览开幕式上艺术家们合照
2025年8月1日至28日,“抽象唯一——夏威夷·上海两地抽象艺术交流展”在夏威夷WAILOA艺术中心拉开帷幕,随后将于12月28日登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这场由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上海抽象画会、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分馆、美国夏威夷WAILOA艺术中心、美国夏威夷岛艺术家联盟联合主办的展览,不仅是两国首次较大规模抽象艺术双向交流,更诠释着民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
一场双向的文化凝视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艺术委员会主席赵抗卫在展览致辞中直言:“这是中美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件大好事,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中美文化民间交流活动之一。”这场展览的价值远不止于作品的展示——夏威夷的美国画家将首次近距离直面中国抽象画,由此窥见中国艺术家在“东方抽象主义”道路上的探索;而未来上海观众也将通过美国艺术家的作品,触摸夏威夷特有的当代艺术脉搏。
这种双向凝视的意义,在抽象艺术的特性中被放大。正如上海抽象画会会长许德民所言:“抽象艺术是超越种族、文化和制度的人类共同精神财富,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种剥离了具象符号的国际通用语言,抽象艺术不画具体事物,抛开那些一眼能认出来的形象,只用色彩、线条和画面质感传递情绪。就像不同国家的人看到红色会觉出热烈,摸到粗糙画布会感到厚重,不管说什么语言、来自哪国,都能直接感受到作品里的情感,不用翻译,就能在心里面找到共鸣。
此次展览精选近百幅作品,上海27位代表性抽象艺术家的创作构成了“海派抽象”的真实切片。王劼音笔下兼具水墨意趣与油画质感的《抽象》、查国钧《混沌世界(五)》中纸本综合材料构建的宇宙秩序、赵抗卫《东方的绽放》中布面油画呈现的热烈与舒展、许德民《发生与选择·太有而无》里融合东方符号的抽象表达……每幅作品既展现着上海作为“中国抽象艺术之都”的历史积淀,也传递着“东方抽象”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王劼音《抽象》
查国钧《混沌世界(五)》
赵抗卫《东方的绽放》
许德民《发生与选择·太有而无》
王远(参展艺术家,华东师大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万牲园》
李磊《大江东去》
姜明立《大地的攀升》
胡伟达《花为谁开》
美国艺术家的创作则呈现出另一种文化基因。
胡萨·亚当斯将20世纪80年代纽约街头艺术与女性主义运动的能量注入混合媒体作品,在蚀刻、版画、拼贴与壁画技巧的交织中探索“女性身份与再生”。
胡萨·亚当斯《Ancestor’s Path》
鲁本·阿里亚·小以废弃冲浪板为原料,雕刻出与夏威夷海洋生态对话的雕塑,其为世界冲浪联盟设计奖杯的经历,让作品自带海浪般的流动感。
霍普·德拉尼的“液体拼贴画”更显诗意,她用墨水、酒精、肥皂等材料创造“不断变化的景观”,通过镜头捕捉流动瞬间,将其视为“对生命的情书”。
《Hoomalu》
“抽象唯一”是价值观的共鸣与碰撞
“抽象唯一”不仅是展览名称,更是中美双方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许德民对此有着深刻阐释:“抽象艺术是非功利的、纯审美的、独立自由的,它指向的是一种普世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上海抽象画会的发展中可见一斑——这个源起于2000年的艺术团体,历经25年沉淀,始终以“东方抽象主义”为旗帜,既要画出自己文化里的味道,又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能共鸣,在现在这个时代里,走出了一条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和国际接轨的路子。
美国艺术家的创作同样呼应着这种“唯一”。
克里斯·坎贝尔在创作《Mask》时,刻意“关闭大脑,让画笔自由发挥”,他相信“每个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正是它应有的样子”。
《Mask》
杰伊·韦斯特则以可持续理念为核心,用茶包包装、再生纸等废弃材料构建层次丰富的抽象作品,在《交错洋流第4号》中,茶渍与丙烯的交融既隐喻着海洋生态,也暗合“万物循环”的东方哲思。
《Cross Current No. 4》 交错洋流第4号
赵抗卫引用一位中国诗人的话点明展览的深层诉求:“粮食、蜜糖都是人民自己收到的。人民与人民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是人民自己来实现的;而分歧、不和睦和战争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所以保卫和平是普通人的事情,是在座的朋友和我们共同的事情。”在他看来,“抽象唯一”是形式,“友谊唯一”才是目的。
架起金色桥梁
这场展览的筹备本身,就是中美民间力量协作的缩影。WAILOA艺术中心与刘海粟美术馆分馆的场馆对接、艺术家作品的跨国运输、策展理念的反复磨合,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双方的共同努力。
展览现场
这种民间交流的韧性,在上海抽象画会的历史中早有印证。自2000年全国首个抽象画廊“角度抽象画廊”诞生以来,上海抽象艺术界便以学术交流的姿态推动着行业发展。2004年公益讲座普及抽象理念,2006年首届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搭建学术平台,2009年《中国抽象艺术学》系统理论专著开创学科先河……如今,这场跨国展览更是将这种“韧性”延伸至国际舞台。
许德民期待,展览能成为“东西方抽象绘画的一次对话”:“两地艺术家近距离相互学习、欣赏,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推动世界抽象艺术的创新。”
当夏威夷的观众驻足于上海艺术家的作品前,当上海的观众未来凝视着夏威夷的抽象创作,这场展览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赵抗卫说:“用抽象艺术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让中美两国的艺术家和观众在‘桥’上走来走去。”在这座桥上,没有喧嚣的口号,只有色彩与线条的低语,以及人民与人民之间,那份跨越山海的理解与温情。
“蛙王”归来,他说“之前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
俄乌:特朗普难道从促和到拱火?
特鲁多与水果姐的跨界恋,算是“离谱配对”吗?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