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蓬吸盐、香稻增产稻饲轮作激活中重度盐碱田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30 04:15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9月25日,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5年盐碱地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观摩培训活动。记者跟随农技中心来到东营市垦利区的稻饲轮作试验区中重度盐碱地,这里正在实验种植耐盐碱作物碱蓬和菊芋,同时引入了十种耐盐碱香稻正在种植。

在山东东营市垦利区的中重度盐碱试验田里,一片红色的碱蓬与一旁绿浪翻滚的香稻形成了鲜明对比。还有技术人员穿行在田间,俯身查看作物长势,记录着一组组关键数据。

“碱蓬可是盐碱地的‘吸盐高手’,一亩地能吸收约300斤盐分,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项目组负责人拔起一株碱蓬向记者介绍,“它不仅是改良土壤的‘生态工’,成熟后还能作为凉菜原料或畜牧饲料,实现可持续利用。”

不远处,十种耐盐香稻整齐排列,穗头初现,长势喜人。“这些香稻一年一季,我们正对比它们的耐盐性、产量和米质,筛选最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一位正在测量穗长的科研人员补充道,“目前有几个品种表现突出,亩产有望突破900斤。”

据了解,该示范区推广的“碱蓬–香稻”轮作模式,不仅通过植物修复有效降低土壤盐碱程度,还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经济效益。碱蓬生长期间吸盐改土,收割后进入市场;后续种植的香稻则依托改良后的土壤条件,实现稳产提质。

记者看到田地里有一些被这片土地所腐蚀的植物残枝,通体黑色,并伴有白色盐渍。“以前这地白花花一片,庄稼难立苗还断垄。现在碱蓬收了能卖钱,统计数据显示一亩碱蓬能吸收300斤盐。”讲解员说。

从“荒碱地”到“效益田”,垦利区通过“生态修复+轮作增效”的系统治理路径,为中重度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盐碱地不再是负担,正逐渐转化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新资源。

记者:郭梦桐 摄影:郭梦桐 摄像:郭梦桐 剪辑:郭梦桐 编辑:韩璐莹 校对:王菲

【来源:新黄河】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