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韦雨欣
学界笔谈
韦雨欣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立教兴教之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在数字化浪潮重塑教育形态的背景下,广西高校作为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壮美广西建设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以“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数智技术的工具支撑”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持续提升高校教师胜任力,加快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家精神与数智技术双向赋能。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内核,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关键维度,是教师坚守教育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精神支柱。数智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核心,具有打破教育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优化教学过程的技术优势,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引擎。二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的耦合关系:教育家精神为数智技术应用提供育人导向,避免技术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庸;数智技术则为教育家精神落地提供实践载体,使个性化育人和精准化教学从理念走向现实。二者共同构建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完整体系。
从国家层面看,新时代高校教师胜任力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拓展至师德师风、专业能力、数智素养和育人实效等多元维度。从广西层面看,高校需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东盟视野与服务地方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这要求教师既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也要借助数智技术提升“服务地方产业、深化东盟合作”的实践能力。例如,在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专业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境贸易模拟平台,同时以教育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扎根边疆、服务东盟”的职业情怀,实现个人能力提升与国家战略服务的有效对接。
教育家精神与数智技术双向驱动。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广西高校应积极探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数智技术为支撑的双向驱动模式,形成精神引领与技术反哺相互促进的闭环机制,系统设计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升路径,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实践:
首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教师胜任力评估体系。围绕“师德垂范+专业精进+情怀扎根”的核心价值导向,系统设立教师胜任力可观测的指标体系,如课堂公平性、学术诚信、专业教研成果转化率、校企合作参与度等。通过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尤其加强对学术诚信和成果转化等关键要素的重视,提升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价值量化精度,为教师胜任力评估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其次,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搭建教师发展赋能平台。建设数智采集平台,整合课堂录像、教研报告、学生评教等多源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教师胜任力画像,量身定制在线专业微课、线下师德研修班、乡村学校结对等精准培训项目;同步构建教师—学生—行业三方互动平台,依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并借助大数据生成月度评估报告,实现精准赋能与持续改进。
最后,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动态优化教师发展模式。建设集成师德师风、教学成果等多维数据的数智化教师发展平台,定期生成年度发展评估报告;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教育政策变化与技术发展,及时优化评估指标,如增加AI教学工具应用能力等新兴指标;构建政策—资源—激励三维保障体系,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在资源层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在激励层面将评估结果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确保教师发展创新模式的长效落地和迭代完善。
双轮驱动协同共促持续发展。提升广西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推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举措。应构建教育行业、本土企业与社会组织三方协同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格局。
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深入调研数智时代教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编制针对性强的数智技术与教育家精神融合发展专项指南,推动其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积极转化应用。例如,可依托数智技术开发广西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素材,助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破解数智技术应用与教学场景脱节的难题。企业可开放智能制造基地、乡村金融服务等产业实践场景,帮助教师提升数智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转化能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组织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应用创新与典型案例宣传,营造重视教育、支持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完善保障生态,推动数智技术更好服务于广西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家精神在边疆地区扎根生长、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系广西职业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