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与饮料“双向奔赴”:低度酒味拿捏间,谁能俘获年轻人“微醺心”?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6 20:05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当白酒逐渐褪去浓烈的酒香,饮料却悄然染上微醺的气息,这场由消费者偏好驱动的跨界融合,正在重塑中国酒水市场的年轻化格局。2024年9月,元气森林与绝对伏特加联名推出5度气泡酒,泸州老窖与茶百道时隔五年重启“醉步上道”奶茶,可口可乐联合杰克丹尼在日本推出姜汁风味预调酒——三大案例、六个品牌不约而同聚焦低度酒精饮品,折射出行业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深度争夺。

白酒企业的转型尤为显著。泸州老窖此次回归的“醉步上道”明确标注每杯含白酒≥2克、酒精浓度≤0.5度,并在宣传中反复强调“真白酒入茶”概念。尽管部分消费者认可其“酒香不冲”的微醺体验,但也有声音认为奶茶与酒味的结合显得突兀。这种分化恰恰印证了年轻群体的核心诉求:他们追求的是酒精带来的氛围感,而非传统白酒的刺激感。茅台与瑞幸合作的“酱香拿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会稽山推出“爽酒”气泡黄酒,五粮液在韩国试水五粮Highball,均通过降低酒精度、强化气泡感与多风味设计,试图突破传统酒类的消费边界。

更激进的探索已延伸至无醇领域。牛栏山推出无醇白酒,澳大利亚品牌Lyre's布局无酒精烈酒,国内“武当素酒”则以“有酒味、0酒精”为卖点,借用道家“荤酒”“素酒”概念进行文化包装。这些产品背后,是酒企对“去酒味化”的极致演绎——通过剥离酒精的生理刺激,保留饮酒的文化仪式感,从而吸引更多非传统饮酒人群。

与白酒的“减法”策略形成对比,饮料企业正通过“加法”切入酒饮赛道。可口可乐自2018年在日本推出“柠檬堂”气泡酒后,持续拓展酒精产品线:2023年与杰克丹尼合作罐装威士忌可乐,2024年9月再推姜汁Highball即饮鸡尾酒。国内品牌同样动作频繁:娃哈哈旗下KellyOne推出3.5度气泡酒,统一上线8度“Uni-Wonder”系列,东鹏饮料的“VIVI鸡尾酒”以8度白桃、柑橘口味探索微醺场景。饮料与酒精的融合,已成为行业公认的年轻化路径。

这场双向奔赴的核心目标,直指Z世代的消费特征。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18-35岁群体已占白酒消费主力的60%以上,其中63%倾向于选择低度微醺产品,高度白酒消费占比同比下降12%。五粮液调研显示,白酒在年轻人中的偏好度仅为19度,远低于啤酒(52度)和果酒(29度)。年轻人对酒精的需求已从“功能消费”转向“情绪消费”——他们需要的是清爽口感与可控的放松体验,而非酒精本身的冲击力。

如何把握酒精添加的“黄金比例”成为关键。里斯咨询报告指出,39.6%的年轻人青睐10度左右的酒饮,仅11.2%偏好30度以上产品。市场上,含酒精现制饮品多集中在0.5度(如茶百道“醉步上道”),预调鸡尾酒主流度数为5度(如元气森林联名款),而主打“强爽”口感的产品则以8度为主(如东鹏“VIVI鸡尾酒”)。这种度数分层,精准对应了从酒类新手到进阶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日本三得利的案例提供了跨文化参考。2009年,面对威士忌消费在20-35岁人群中从52%跌至18%的困境,三得利推出9度罐装Highball,通过“像喝啤酒一样喝威士忌”的定位,一年内将“角瓶”威士忌销量从8万箱推升至80万箱。但中国市场的反馈显示,年轻消费者更偏好低度产品:天猫三得利旗舰店销量前六的预调酒均为3度,9度产品甚至未上架。这表明,低度化趋势虽具普适性,但具体度数选择需因地制宜。

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指出,低度酒与含酒精饮料的长期发展,取决于品类界定与场景构建。企业需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通过产品名称、消费场景与目标人群的精准匹配,才能将“微醺经济”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动力。当白酒企业卸下“烈酒”包袱,饮料品牌添上“微醺”标签,这场关于酒精度数的博弈,正重新定义中国年轻人的饮酒方式。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