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芸(化名)怎么也没想到睡在自己身边百万年薪的好老公,竟和自己年轻时拒绝过的一个相亲对象是同一个人。要不是母亲偶然提到马晓芸曾经有个相亲对象和她现在的老公重名,马晓芸可能还会被一直蒙在鼓里。
马晓芸惊觉丈夫竟是昔日相亲对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不久前母亲曾到家里来做客,母亲念叨着女婿林磊的名字,突然心血来潮聊起很久以前的一件趣事:马晓芸年轻的时候母亲曾给她张罗过一个相亲对象,那个小伙子的名字也叫林磊。
不过马晓芸那时候完全看不上那个穿着格子衬衫,神态拘谨的小程序员,仅见了一次面后就拒绝了他的追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完母亲的话,马晓芸心里咯噔一声,一语激起千层浪,马晓芸心想不会真的是同一个人吧?可是如果真的是同一个人,那丈夫为什么不告诉自己呢?还隐瞒了这么久!带着满心的疑问晓芸努力保持理智去求证真相,结果真的在相册里翻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在衣柜里面也找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旧衬衫。
而那张照片上穿着衬衫的人正是她当初拒绝的相亲对象。就算照片和衬衫都在眼前,马晓芸也无法将这照片上的小伙子与现在沉稳优秀的丈夫相对应。马晓芸在自己的几番猜疑之下终于鼓足勇气去质问了自己的丈夫。
从拒绝到改变的爱情蜕变丈夫面对妻子的质问,终于承认当年的自己被马晓芸拒绝后对她始终念念不忘,下定决心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自己也没想到后来还能再遇见马晓芸,正是害怕再一次失去她才选择了隐瞒。面对丈夫的坦白,马晓芸的心里五味杂陈。有愤怒,气他瞒了自己十年闭口不谈;也有感动,为他瞒了自己十年而感动。有句话不是说“装一次是装,装一辈子呢就变成真的了”。
马晓芸深知要不是自己发现了这件事,以丈夫的性格真的会瞒一辈子。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被拒绝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优秀的他站在马晓芸面前;面对丈夫深沉而厚重的爱,两人话说开之后感情反而升温了,约定彼此坦白再也不隐瞒任何事。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爱情关系会天然触发向上比较机制。而比较机制会导致一种认知失衡转化为“补偿性超越”的驱动力,促使爱情中的Ta进化成一个更符合爱人标准的人。
林磊面对马晓芸的拒绝,自卑的他陷入了单方面的爱情关系,也让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于是拼命地向上改变。他想要变得更加优秀来补偿自己被拒绝的痛苦,当他将自卑拘谨的自己远远甩在身后时,卓越优秀的他才能在爱情重新降临时牢牢抓住。而他选择了将此事隐瞒,也是因为出于男人的自卑心理:他希望在妻子的心里自己是完美的,所以不希望妻子将现在的他与曾经的他划上等号。
为爱改变与自我成长当两个相爱的人处于亲密关系中,也会有一套“多巴胺奖励系统”在两人之间运行:当一个人的某个行为得到爱人的赞赏或鼓励时,这个人就会不自觉的重复这样的行为,直到这个行为从量变引起质变。
梁思成成为中国首位建筑学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句话就是称颂才女林徽因与建筑学家梁思成这对佳偶的。为人所不知的是,梁思成一开始并没有对建筑产生多大兴趣;而是因为对林徽因的爱慕才会沉浸在林徽因的声情并茂的讲述下,也由此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建筑,林徽因天马行空的创意经常一个接一个,但是她却没有绘稿的习惯。梁思成则宠溺无奈地默默将林徽因的每一个想法都落实在地,绘成了线稿还整理成册。
面对梁思成的付出,林徽因都看在眼里,也很感激梁思成为自己做的一切。在两人日复一日精神火花的碰撞中,梁思成成了中国首位建筑学家,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成为了中国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荣格曾说“爱情是自我的镜像,我们在爱人眼中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最高级的为爱蜕变,终究是借由爱人的眼睛,照见并释放那个被世俗尘埃遮蔽的本真自我。爱情是怎样让人一步一步进行蜕变的呢?
“真爱无敌”这句话在林磊和马晓芸这对夫妇身上得到印证,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也让“相爱可抵岁月漫长”在这一刻也被升华。
做出一切改变的初衷就是一个痴情的人想在爱人眼睛里看到爱慕。为爱蜕变需要感谢的是那个爱人,更需要感谢的是那个勇敢为爱踏上改变之路的自己。愿我们都能拥有爱人的勇气,也拥有敢于为爱蜕变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