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赵立军:利用科技手段,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5 20:03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入人心,让大众真正了解并喜爱,是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立军多年来深耕不辍的课题。他带领团队以“科技赋能文化”为核心理念,扎根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深度挖掘当地优质文化资源,将儒家文化的千年智慧、运河文化的流动底蕴,化作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

近日,赵立军再度带领团队携核心动漫作品亮相重磅平台,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等展会上,其团队作品大放异彩。其中,《流淌的文明》以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观众“触摸”运河历史,成为展会人气焦点。这些实打实的具象化成果,不仅生动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更为齐鲁文化的活化传播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重要力量。


科技赋能

让千年文脉“传”下去

“真没想到,咱们的文化产品能这么受欢迎!”回忆起近期展会的火爆场景,赵立军眉眼间满是笑意。展会上,《脊兽的祝福》水音铃单日便销售一空,《流淌的文明》运河VR大空间体验人次超百,一件件融入儒家文化基因的数字产品,让观众实实在在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

从拱手迎客的“孔爷爷”雕塑,到萌趣十足的PVC潮玩手办、便携实用的PP夹,再到兼具颜值与内涵的《脊兽的祝福》水音铃、《走近孔子》曲阜孔庙立体书、《孔门72贤》扑克牌、《你好济宁》AR数字明信片……豆神动漫的产品矩阵,始终围绕“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可玩、可传”的理念,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藏进日常,让千年文脉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生活。

《走近孔子》立体书堪称“纸上孔庙”,研发团队以精湛纸艺复刻孔庙殿宇的飞檐斗拱,搭配“翻开即见杏坛讲学”等互动机关,让读者在指尖翻动间,开启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文化之旅;而《脊兽的祝福》水音铃,更是把古建筑屋脊上象征吉祥的神兽形象,化作掌心可握的“饰品”,其铃声伴着文化寓意,让“祥瑞随行”不再是抽象的祝福。

若说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的“轻表达”,那《流淌的文明》运河VR大空间便是一场颠覆感官的“文明觉醒之旅”。“我们通过大空间自由行走技术与深度手势交互系统,让观众用真实动作触发剧情,抬手‘拨开’历史迷雾,便能看见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盛景;伸手‘触碰’河道模型,就能解锁南旺分水枢纽的治水智慧。”赵立军的介绍里满是自豪。这款产品以鲁运河“运河之脊”为核心,将考古级的历史还原、电影级的视觉奇观与悬念驱动的神话叙事相融合,让体验者化身“时空壁者”,在虚实交织的秘境中穿梭,揭开尘封千年的运河治水密码,沉浸式感知两千五百年的运河文明脉络。

更令人期待的,是豆神动漫正全力打造的《走近孔子》XR大空间项目,这是国内首部以孔子生平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大型沉浸式体验项目。“今年这大半年,团队都在围着这个项目转。”赵立军说,项目共设10个关卡,从“万仞宫墙”的庄严开篇,到“杏坛讲学”的谆谆教诲,再到周游列国的风雨历程,最终抵达“古今文明对话”的终章。依托VR眼镜与UE引擎打造的LBE大空间行走模式,结合“剧情推进+互动闯关”双线设计,参与者既能身临其境地聆听“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也能通过互动操作“参与”历史,比如在“保护鲁国”的关卡中,以手势“击退”敌军,在趣味挑战中理解孔子“仁者爱人”“天下大同”的思想内核。

“项目投入确实很大,但我们心里有股劲,想把对孔子的崇敬、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借着数字技术更多地表达出来。”赵立军的话语朴实却坚定。


技术破壁

让历史形象“活”起来

当传统文化遇上前沿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传承新火花?赵立军给出了生动答案——其公司自主研发的《孔子数字人》2.0版本,以人工智能、3D建模等技术为笔,将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转化为可交互、可对话的智能数字形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破圈”新路径。

“他不只是会说话、点头、眨眼,更能跟人深度交流。”谈及这款数字产品,赵立军眼中满是对文化传承的热忱。这份“鲜活”背后,是研发团队对文化真实性的极致追求。为还原历史真实,团队联合文化研究学者,从《孔子家语》等文献中提炼出23项仪态特征,规避传统塑像“千人一面”的局限;采用动态捕捉技术,让“数字孔子”的眨眼频率、手势幅度贴合真实人类,精准传递《论语》中“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气质。

而这款“数字孔子”在交互体验中,更可使人如临其境般进行对话、交流。体验者仅需站在屏幕前,无论是询问《论语》经典名句,还是探讨儒家思想哲理,这位“AI先师”都能对答如流,打破了传统文化单向输出的壁垒,交互响应速度更是在0.3秒内。

如今,从文化展厅到校园课堂,从文旅景区到学术研究,《孔子数字人》正走进多元场景,让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问及为何想用科技赋能下的文化变得可视、可听、可触、可学。赵立军道出研发初心,“我们想让孔子从课本的二维符号里‘走’出来,变成大家触手可及的文化伙伴。”这份初心背后,是对传承方式的深刻重构,从静态的文字记载,到动态的数字形象;从抽象的思想理念,到可感知的交互体验,《孔子数字人》不仅让“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更让年轻人在与“数字孔子”的对话中,读懂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千年文脉在科技赋能下找到新的生长点。

谈及未来,赵立军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我们不只是做孔子数字人,还开发了一系列儒家文化产品。”他希望以“可看、可听、可互动、可带走”为核心,用数字化、文创化双路径“活化”更多历史文化,让文化既能通过数字技术“活”在眼前,也能借助文创产品“带”在身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