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时节,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江苏主场活动在无锡市锡山区的田园画卷中拉开帷幕。围绕“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主题,一场展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丰收盛宴在太湖之滨热烈上演,奏响了江苏4400多万亩秋粮的丰收前奏。
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场活动在无锡举行。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品牌强农,打造田园盛宴
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无锡市锡山区严家桥村的稻田与花海间展开,舞台两侧,一边是绚烂的花海随风摇曳,一边是金黄的稻浪翻滚起伏。历经八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江苏推进品牌强农的重要载体,推动江苏农业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苏农优品”丰收季大市集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南京盐水鸭、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丰县牛蒡等来自省内各地的特色农产品集中展销,无锡传统小吃现场制作,香气扑鼻,吸引众多农民和游客品尝购买……这一设计突破了传统农产品的展销模式,将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集中呈现。
“苏农优品”农产品直播专场。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作为江苏品牌农业的重要版图,“水韵苏米”的发展轨迹也值得深究。其推广策略极具创新性,不仅通过开设专场推介会、利用地铁和高铁等载体开展专题宣传,还跨界联动“苏超”体育赛事,实现从餐桌到赛场的场景突破。
目前“水韵苏米”已成功认定核心企业56家,领军企业15家,核心企业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更令人瞩目的是,自2017年启动以来,该品牌带动全省优质食味稻种植面积从800万亩增至1900万亩,年促进农民增收超12亿元。
江苏农业品牌建设的深度,不仅源于品质标准,更来自文化内涵的挖掘。“水韵苏米”注重将农耕文化融入品牌建设,通过举办“水韵苏米·金秋好丰景”主题作品征集大赛、制作“苏米八千年”系列专题宣传片、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苏米24品”宣传推介活动等,让农产品承载更多文化价值。
本次丰收节活动现场的非遗展示互动区、“田园理想村”新业态区、“青绘乡村”推介区和“新农人”直播间等设置,则全方位展现了江苏在培育乡村新业态、提升村庄文化内涵方面的探索。文化赋能品牌,品牌带动产业。这种“农业+文化”的融合模式,正成为江苏农产品提升附加值的重要路径。
科技与人才托起农业未来
丰收节期间,江苏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19日,在句容茅山镇蔡门村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在田间穿梭,仔细挑选并采摘鲜嫩的甜糯玉米。茅山镇蔡门村党总支书记袁佳介绍:“我们这次采收可以持续到11月中旬,今年上市比往年要提前10天。”
近日,泰州市海陵区5600亩水稻制种田也迎来收获季,制种加工企业抢抓晴好天气连夜进行收割、装运、烘烤,确保水稻种子应收尽收。今年该区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这些良种已推广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200多个县区,被农户誉为“放心种”。
泰州市海陵区5600亩制种杂交水稻迎来收获季。图片来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2025年,江苏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广项目拟立项29个项目,包括稻麦轮作区小麦智能精准耕播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农田高可靠性与长寿命耕整与收割装备研发应用等。这些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为江苏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时代给了我们舞台,我们‘新农人’就要在田埂上写下更美的故事。”丰收节活动现场,盐城市“新农人”代表刘程媛分享了她从艺术生到“草莓专家”的蜕变故事。今年初,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通过优化培育手段、搭建发展平台、强化政策扶持,打造一支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让江苏大地上涌现出更多像刘程媛一样的优秀“新农人”。
9月26日,南京市还将在高淳区水慢城举办丰收节暨第二十一届南京农业嘉年华主场活动,活动主题为“与宁‘蟹’逅 乐享丰年”,按照“让乡村成舞台,让农民唱主角”的思路,开幕式环节将由农民代表致辞,并邀请8位新农人代表上台展示新时代农民新面貌。
南京农业嘉年华往期活动照片。图片来源/南京美丽乡村
富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今年江苏省秋粮种植面积逾4400万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其中水稻面积为3300余万亩,全省秋粮大规模收割工作预计于10月上旬展开。
这份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农业生产努力。面对天气挑战,江苏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夏粮产量稳定在284.3亿斤。目前,秋粮作物长势已呈现出良好的丰收势头。
在政策层面,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近期汇总印发了《江苏省2025年强农惠农政策清单》,系统整合了国家和省级层面涉及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科技推广等八大类共100多项资金扶持政策。通过“一册清”的方式,实现补贴信息公开透明,简化申领流程,确保惠农政策精准落地、直达到户。
近年来,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区域性特色产业链建设,重点投向农业全链条发展项目。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江苏已培育形成8个千亿级乡村特色产业和204个产值超十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并成功建设中晚熟大蒜、苏系肉鸡、小龙虾、稻米、生猪等5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江苏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鼓励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直播基地,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宽销售渠道,逐步形成赣榆海鲜、高淳螃蟹、盱眙龙虾、沭阳花木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产业带。“你看这个白首乌,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滨海现代农业园区内的“滨鲜四海”直播基地,一位年轻主播正对着手机镜头介绍当地特产。电商助农模式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了农民增收的一大“痛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31元,同比增幅为5.8%,反映出强农惠农政策的积极成效。
从苏南水乡到江淮平原,丰收的喜悦传遍江苏大地。丰收,是季节的礼赞,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在这片热土上,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正被勤劳与智慧继续书写。
文/袁昕
资料来源:无锡发布、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国江苏网、南京美丽乡村、方志江苏、徐州日报、乡村头条、微讯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