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书画丨旭宇:书画创作要有精品意识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5 16:02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者按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书画作品及其专著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少则得 多则惑

——书画创作要有精品意识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齐白石画虾,构图简练到极点,笔法简洁到极点,于是才有他的绝代虾舞,一点也不次于庄子的蝶舞,甚至在味道上还有过之,比蝶舞更能让人浮想联翩,遐想无限。其妙处所在,是前边有种种的少,后边才有种种的多。高妙的艺术就是这样,一如老子所说:“少则得。”(《老子》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背后,是诚戒之语:“多则惑。”不要画蛇添足啊,不要弄巧成拙啊。画论中有“一以当十”说,文论中有“画眼睛”说,就是要知道怎样避“多”就“少”。这是讲创作。

但《老子》讲的是哲学,语意很宽,在创作思想上,我们也可以受启发,有所悟。笔者(旭宇)作《寄给历史的手札》,曾借谈孔子“述而不作”,批评现代人的某种时时企求“著作等身”思想,希望作家、书画家,不要以“创作丰富自乐”,要多来一点沉甸甸的东西,也就是要多一点“精品意识”。老子的美学思想中,就有出精品的要求,虽然语言表达方式与现在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宋拓东汉夏承碑-局部

创作一千幅普通作品,不如一幅传世之作。中国文化几千年,该有多少人,该写下多少书,能传下来的有多少?能否传,除历史特别原因,如水、火、战乱之外,质量也是大问题。传世之作,一定是用心之作,越少越精。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思想没新意,内容没新意,形式没新意,不是模仿别人,就是照搬自己,人变成了机器手,图多图快图省劲,这除了应付市场,谋点功利,还有什么艺术可言?

学习的道理也是如此,人需要博学,但博亦要有约。只博学而不能简约,那这人只能做书橱,不能做思想者。对读书,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深知生活,深知社会,深知民情。年轻人看得太多,脑子反而乱,理不出头绪。以自己之昏昏,怎么能使别人昭昭?所以鲁迅说,浪费别人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这话说得深刻,使人心惊,但很对。社会正在进入网络时代,上网逐渐成为人们求知的一种方式,只是要选择,要从能提高自己思想境界方面多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写出精品。人说,十年磨一戏,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曹雪芹一生就是半部《红楼梦》。这确实少,但他得到的却又很多。



宋拓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局部

书画也是这样,跑集团、跑沙龙、跑展览,该浪费多少时间。这是一种迎合市场的方式,是钻空子,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空子,寻的是时尚。这样的东西多了,艺术家也会迷失艺术方向。1980年代,西方文艺思潮、美学思潮猛吹,再过几年,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竟哑然失语。为什么?没有了主见,没有了自己。用老子的话讲,这就叫“多则惑”。夏天,雨下多了,叫“淫雨天气”。人间交往,有“升恩斗仇”之说。这都可算作是“多”得出了格,越了位,让事物的性质起了变化,造成不好的效果。所以,人遇到事情,理想也罢,不理想也罢,都要“吾日三省吾身”。尤其不理想的,更要多从自己方面想一想。不要只想往客观方面推,那个没用,有用的是自己要明白。这话说一说容易,真做到也很不容易。明白不是聪明,是真正的大智慧。《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是个聪明人,但决不是个明白人。做明白人要读《老子》,学《老子》,可为当为,不可为则不为。在这一点上,不必学习诸葛亮。人都希望有成就,取得成就既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是只要思想对路,认识对路,行为对路,就能做到。说不容易是人人都会以为自己对路,不对路也会觉得对路。所以要去掉心头魔障,去掉无穷无尽的欲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惑,更多的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写出精品力作,甚至是传世之作。这是“少”,却胜于“多”。它因“少”而“得”,远比那虽然“多”却是一堆浑浑沌沌的“惑”更有意思,更有味道。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书法家、画家,不要整天忙着去赚钱。多出作品固然好,但滥出就不可取了。从学习方面讲,时下网络兴盛,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与其占用很多时间,倒不如静下心来,学习经典,提高水平,多创得意之作。不要千张废纸,愿得精品一张。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的话在理,对艺术创作有指导意义。



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局部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XUYU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