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资产拍卖平台最新信息显示,甘肃省首家全国性法人保险机构——黄河财险的1.25亿股股权(占总股本5%),将于10月20日公开拍卖。这笔看似普通的股权交易,却因评估价的巨大差异引发市场关注:起拍价1.15亿元,评估价1.28亿元,但两种核心评估方法的估值竟相差超1亿元!
根据资产评估报告,采用收益法评估时,该笔股权价值仅2037.32万元,较股权对应的账面净资产1.12亿元减值9126.51万元,减值率高达81.75%;而采用市场法评估,股权价值则跃升至1.28亿元,增值1607.60万元(增值率14.40%),最终评估报告以市场法结果作为定价依据。
"收益法主要基于企业未来盈利预测折现,市场法则参考同类公司交易价格。"业内人士分析,黄河财险成立至今盈利波动大,收益法可能对其未来现金流预期较保守;而市场法可能锚定了保险行业股权交易的整体溢价水平,或参考了同类区域险企的交易案例。这种评估差异,也为后续拍卖的成交价走势埋下悬念。
作为甘肃省金融版图的重要拼图,黄河财险自2017年12月获批开业以来,保费规模稳步增长——保险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2.62亿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5.04亿元,但盈利状况始终是"硬伤":2018年至2024年期间,净利润仅在2021年、2022年和2024年实现微薄盈利,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19亿元(同比增长27.9%),但净利润却为-738.51万元,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即便在新管理层上任后(后文详述),黄河财险仍未摆脱"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黄河财险成立之初曾明确差异化定位——"国内第一家以工程保险为核心竞争力的财险公司"。然而现实却与初衷渐行渐远:工程险保费收入占比从成立初期的80%,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仅13%;取而代之的是车险业务的快速崛起,2024年前三季度车险保费收入已达4.33亿元,成为公司第一大险种。
不过,黄河财险可能迫于短期保费压力转向车险等更易上量的业务,但车险市场竞争激烈、综合成本率高(行业普遍超100%),进一步加剧了盈利难度。如何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重新找准差异化赛道,是新管理层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黄河财险的股权结构呈现鲜明的国资主导特征——共有9家股东,其中前两大股东均为甘肃省国资背景企业。但公司股权稳定性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第九大股东兰州新区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兰州新区财政局)持有的全部1.25亿股(5%)股权,起拍价1.15亿元;其次是第一大股东甘肃公航旅集团(持股20%)持有的全部股权、第八大股东甘肃远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8%)持有的全部股权均处于质押状态。其中,公航旅集团在2024年内对其所持股权发起高达29次质押操作,目前仍有8笔有效质押,涉及5亿股;
整体来看,仅上述已明确质押/拍卖的股权合计已达8亿股(占总股本32%),若后续拍卖成交或质押股权被处置,黄河财险的国资股东结构或将发生重大调整。
面对重重挑战,黄河财险在2024年底迎来核心管理层更迭:2024年11月,59岁的王晓钟出任董事长;2024年12月,57岁的石海波获批担任总裁,形成"王石配"组合。
公开资料显示,王晓钟在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深耕多年,曾任甘肃省远大路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熟悉工程类业务场景;石海波则是财险行业的"老将",职业生涯覆盖平安财险、渤海财险、安盛天平、永诚财险等多家公司,具备丰富的市场化运营经验。
然而,从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看,新管理层的"首考"并不轻松——尽管保费增速亮眼(27.9%),但亏损扩大、股权质押风险未解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如何利用王晓钟在工程领域的资源优势重振工程险业务?如何借助石海波的行业经验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如何稳定股东结构避免资本波动?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这家地方性险企能否在竞争激烈的财险市场中站稳脚跟。
1.25亿股权的拍卖槌尚未落下,但黄河财险已站在了发展的关键路口。无论是评估价差异背后的盈利预期分歧,还是股权质押暴露的资本隐忧,亦或是新管理层面临的转型挑战,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地方国资险企如何在规模与质量、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的每一步改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