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愁扎根田野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5 10:06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本文转自:周口日报

孩子们体验田园生活。

□记者 黄佳 文/图

“吃石磨豆腐、采摘花生、做地锅饭……这些充满田园烟火气的场景,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人们来说,不仅是空间上的逃离,更是与大自然的对话。”9月17日,在周口日报社《周口创业帮》全媒体应用平台启动仪式上,“80后”新农人邢丽这样介绍她的创业初心。

一顿午饭的思考

邢丽一直从事婚庆行业。2020年春天,疫情让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对于乐观的她来讲,虽然工作少了,但是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天,邢丽做午饭时,让8岁的女儿去院里拔葱。过了好大一会儿,孩子捧回一把韭菜告诉她:“妈妈,没找着葱,我拔了蒜苗。”这件小事如同一根刺,扎进了她的心中——终日被培训班和电子屏幕填满的孩子,竟然连葱都不认识,实在是不可思议。

“周口是农业大市,可我们的下一代却分不清韭菜、蒜苗和葱。”邢丽说,当时她脑海里就冒出一个念头:要为这座城市造一片“回得去”的田野,让大人暂别喧嚣,让孩子与土地温暖重逢。

从那时开始,邢丽就格外关注农场选址。2024年年初,邢丽与一位朋友聊起自己的想法时,这位朋友竟然与她不谋而合,并且有较好的资源,两人很快达成合作共识。

说干就干!

许多亲友担心她太贸然,私下里劝她:“农场苦、地盘大,你一个婚礼行业的外行人能撑住?”她笑着回应:“婚礼庆典‘卷’了20年,我能从街边小店做到全市知名,还怕泥土和风雨?”

满怀的豪情,到了落地阶段,邢丽才真切体会到辛苦。白天她跑建材市场、联系农机、设计研学课程,晚上啃农业书籍、研究滴灌技术,甚至凌晨三时还在修改农场布局图。为节省开支,她带着工人搬砖砌墙、焊接篱笆;为打造出特色,她将婚礼场景设计经验融入田园美学,用稻草人矩阵、向日葵花海、星空帐篷营造出童话般的氛围。

2024年6月,邢丽打造的田园农场如期开园。企业团建的篝火晚会、少儿研学的自然课堂、亲子家庭的采摘体验、银发族的怀旧茶会……开园首月便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邢丽站在稻草人旁,看着孩子们蹲在田边观察蚯蚓,突然红了眼眶:“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不需要课本,土地会教会他们一切。”

暴雨、狂风、干旱中的“创业考试”

然而,大自然很快给这位“新学生”上了残酷的一课。田园农场刚开业一个月,一场大暴雨就让农场沦为泽国。新栽的庄稼、草坪、大树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一片梨园在洪水中挺立。邢丽蹲在泥水里,摸着被冲垮的篱笆,眼泪混着雨水流进嘴角。“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靠天吃饭’。”但她咬着牙对团队说,“这是土地给我的入学考试,我们必须及格。”

洪水退后,她带着员工重新扶正篱笆、补种秧苗;大风掀翻顶棚,她裹着雨衣连夜抢修;夏季干旱,她又钻进农田研究滴灌技术。“婚庆行业的苦是‘精致的累’,农业的苦是‘原始的痛’。”她摸着结满老茧的双手笑道,“每当看到客户在田园农场里笑作一团,老人们在梨树下哼起豫剧,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我想打造一个真正的生态循环农场,用厨余垃圾堆肥,用太阳能供电。”她坦言,农业技术是自己的短板,渴望借助《周口创业帮》平台,找到能培育有机蔬菜的“田秀才”、能设计研学课程的“教育达人”、能运营乡村文旅的“创意高手”,让老一辈在这里找到乡愁,让年轻人记住根脉,让孩子爱上土地。②11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