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团队创新研发光热释电收集器,赋能微型电子与电动汽车新发展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5 08:02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宝进教授团队在人工视觉系统与能源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在科技专项支持下,针对视网膜病变患者研发出具有光响应特性的铁电高分子材料,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可恢复致盲小鼠的光感应能力,为生物医疗领域开辟了新路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工视网膜技术的发展,更意外揭示了金属电极在光热转换中的新机制。

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厚度仅30纳米的金电极表现出远超预期的光热效应。传统认知中,这种效应多见于金纳米颗粒,而此次在薄膜电极中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材料设计的思路。进一步探索显示,这种光热效应与铁电高分子材料的热释电特性结合后,能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当光照射金电极时,快速的光热转换引发高分子材料温度变化,进而通过热释电效应产生电能,这种光-热-电转换模式为能量收集提供了全新方案。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构建了由金电极与聚偏氟乙烯基铁电高分子组成的复合器件。该器件结构简单却性能卓越:在光照条件下,金电极将光能高效转化为热能,热量通过高分子材料传导引发热释电响应,同时材料的光电容效应进一步调节能量释放过程。实验数据显示,该器件能量密度达4.75J/cm³,功率密度达1711.9W/cm³,均创下热释电器件领域的新纪录。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能量转换效率超越现有同类设备,在单一器件中同时实现了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

该技术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通过特殊设计的充放电电路,器件放电速率较传统设备提升数倍,解决了热释电器件因热循环缓慢导致的能量密度受限问题。其次,材料在光照下表现出281%的电容变化率,这种强光电容效应为精确调控能量释放提供了可能。实验证明,该器件在1/4工作电场下,放电能量密度即可达到商用聚丙烯薄膜电容器的1.5倍,这意味着通过光照即可使能量密度提升250%以上。

研究团队在技术攻关过程中解决了诸多难题。例如,金电极的低发射率特性导致传统红外测温失效,而直接接触测温又会因探头吸光产生误差。最终,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材料介电性能与温度的关联性,开发出电容变化标定法,成功实现了光照条件下温度的精确测量。这种创新方法不仅解决了当前研究的技术瓶颈,更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该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在微型电子设备领域,这种兼具能量收集与储能功能的器件可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传感器提供自供电解决方案;在医疗领域,其生物相容性材料体系有望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在能源领域,高能量密度特性使其成为电动汽车、电网储能的理想选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证实热效应可通过材料设计转化为提升能量密度的积极因素,这为传统电容器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团队后续研究将聚焦材料优化与应用拓展。一方面,通过改进电极材料与高分子配方,提升器件对全光谱的响应能力;另一方面,探索该技术在光电传感、介电储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这项始于人工视网膜的研究,最终在能源材料领域绽放异彩,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互促进的科学价值。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