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硬往“桦加沙”风眼里钻,凭什么?为什么?|鱼眼·观察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4 18:00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9月23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派出一架“挑战者605”型固定翼飞机,飞到台风“桦加沙”中心附近空域,收集天气数据。

为了收集更准确的台风数据和情报,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飞机,勇闯风眼核心,并穿过风眼瞬间拍摄到“桦加沙”内部结构,相当震撼。

由于本次台风威力强大,范围极广,穿过暴风中心时,不足以拍摄到完整清晰的风眼,只能捕捉到风眼壁的四分之一。主管飞行服务队的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形容,这一情况十分夸张,可以预计“桦加沙”的威力巨大。

根据实时飞行器飞行状况数据,香港特区政府的这架飞机昨日执飞两次,第二次飞行于下午 14:31 成功返程降落,其间多次冲进桦加沙的核心区域进行台风气象探测。

在公众的认知里,台风的破坏力巨大,连汽车都不能上路,民航也都全部停飞,香港特区政府的这架飞机为什么能一路穿过台风眼,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羊城晚报记者带你了解。

科普中国文章指出,台风、飓风,这些热带气旋是地球上能量最大的天气现象之一,也是现代气象研究中相对的盲点。由于诞生、成长于大洋,而人类绝大部分气象站都建立在陆地上,所以热带气旋的数据相当缺乏。气象卫星要么数据更新不及时,要么数据精度不够高。所以,把气象仪器装上飞机勇闯风眼,就成了气象学家研究台风的最直接方式。

这一举措最早诞生在美国,1944 年,美军第 53 气象侦查飞行中队成立,绰号“飓风猎人”。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科普文章介绍,每个“飓风猎人”小组包括:飞行员、负责监控飞机系统的飞行工程师、确定航线指引和追踪风暴运动的领航员、执行科学任务的飞行主管、确保各个任务系统相互通信的数据系统操作员,以及声纳浮标和下投式探空仪操作员等。

“这有点像坐过山车穿过洗车场,因为你根本看不到眼壁上的窗户外面任何东西。就像洗车一样。实际上,即使在中午,飞机内部也会变得漆黑一片。雨下得很大。”一位“飓风猎人”如此形容穿越飓风的感受。

每架飞机都配备了高科技设备来完成这项工作,例如雷达和用于测量空气中颗粒物的固定探测器。科学家还部署了投落式探空仪,它们通过飓风降落到海面,发回气压、温度、湿度和风向的数据。这些测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风暴的结构以及引导风暴的风向。这些数据被用于计算机模型,帮助预报员预测飓风的强度以及登陆的地点和时间。

说回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飞机怎么能穿过台风,不会被吹跑吗?这次的超强台风桦加沙,中心最大风力一度超过 17级,相当于每小时 220 公里。这个风速的破坏力非常惊人,但是飞机并非不可承受。

对于挑战者 605 或其他的民航飞机,巡航速度都可以达到每小时 1000 公里。因此对巡航状态的民航机,进入超强台风,无论逆风还是顺风,机翼上的空气流速变化是在 20% 上下。虽然可能会导致强烈的颠簸,但是对训练有素的机组和成员来说,可以保证安全。

为什么台风天航班却没法起飞?因为在起降阶段,飞机的速度也就是每小时 200 多公里,这时候的风速就足够致命了。地面上停放的飞机如果没有固定好,甚至会原地起飞。

即便对于这些专业的气象研究飞机,穿越风眼依然是危机四伏,能见度极低、强烈的风切变、雷暴、结冰,这些极端情况都会极大的考验机组的处置水平。

故此,为了降低风险,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被应用在台风探测中,如去年7月,“海燕”Ⅰ型无人机钻进今年第4号台风“派比安”的体内与香港天文台有人机配合,对“派比安”进行探测扫描。这是中国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首次实现海洋台风多飞机平台、多敏感区联合观测,精准捕捉“派比安”外围云系精细结构。

“海燕”Ⅰ型无人机飞行两个小时后返航,将捕获的4200余条有效数据实时回传至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系统,并提供至中央气象台等单位。

(部分内容综合自科普中国)

文|记者 王隽杰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