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云南楚雄彝绣有1800年的历史,它以青黑为底,黄红绿为魂,将山川万物,凝于细细密密的针脚。
在云南,流传着“彝家儿女会拿筷子就会绣花”之说。打籽绣、螺旋绣、缠针绣……楚雄彝绣的72种针法中,有14种无法被机器替代,只能靠绣娘的手工缝制。“00后”绣娘陈海燕是彝族服饰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改良彝绣纹样,一针一线尽显非遗匠心。
五彩丝线“绣”出幸福生活。楚雄6万多名绣娘实现家门口“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人均年增收2万至4万元,2000余名残疾人找到人生价值。绣娘们以针线为笔,在布帛上描绘美好生活,也让彝绣走出大山、走向国际舞台。
策划:李娜 刘云 王捷
拍摄:人民网云南频道 曾智慧
视频:曾智慧 刘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