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阿都乡,清晨六点半,山里的雾气还没散,徐其远就踩着湿漉漉的山路往学校赶。42岁的他,是梨树完小的校长。每天一进校门,他第一眼总看厨房,那里亮起的灯光,意味着孩子们有热乎饭吃。
徐其远19岁就当了老师。那是2002年,他背着包来到阿都乡银厂完小。教室是土坯房,孩子们带的饭不是冷土豆,就是辣椒面拌饭。课上到一半,有些娃饿得趴桌上,眼神都没光。徐其远看在眼里,决定留下来:“山里娃需要老师,我得留下。”
这些年,城里好几次招老师,他都没动心。阿都乡是他的家,他知道山里缺人。2023年,他当上梨树完小的校长。接过聘书那天,他心里想:“这舞台更大,我得为娃们干点实事。”
学校食堂以前老旧,三个厨工忙一上午才能喂饱全校。现在有了新设备,一个人就能搞定,还能给孩子们做荤素搭配的饭菜。徐其远高兴地说:“省了力气,娃们吃得更好。”他每天盯着厨房,确保饭菜干净、新鲜。
2024年,学校争取到牛奶鸡蛋的营养加餐项目。徐其远带着老师们学规矩:库房食材得离地放,鸡蛋牛奶得先到先发,数量得记清楚。他常说:“把别人的娃当自己的,累点也值。”老师们现在对这些规矩门儿清,干得特别认真。
营养加餐的效果,太明显了。以前五六年级的娃,个头矮得像城里四年级的。现在吃得好,孩子们长高了,站成排看着精神。2024和2025年,梨树完小的篮球队还连续拿了宣威市“以体树人”杯的冠军。颁奖那天,孩子们抱着奖杯跑来跑去,徐其远看着,觉得这就是希望的样子。
他常跟老师们说:“把别人的娃当自己的,啥事都得用心。”食堂有专人管卫生,采购要查资质,分餐得戴手套。徐其远每周亲自检查,翻食材看日期,测消毒柜的温度。他觉得,娃们的健康,一点都马虎不得。
营养加餐不只是填肚子。徐其远把它当感恩教育的课本。班会上,他讲送牛奶鸡蛋的爱心故事。孩子们听完,有的说:“我长大也要给山里娃送吃的。”有个学生在作文里写:“我要当老师,守着山里的弟弟妹妹。”这些话,徐其远记在笔记本里,觉得比啥奖都珍贵。
23年,徐其远从年轻老师变成了校长。他不只是管加餐,还带着老师们一起,让孩子们学知识、长身体。学校现在不只有饭吃,还有干净教室、整齐操场。孩子们跑着跳着,笑声传遍山谷。
在云南的山里,像徐其远这样的人不少。贵州的梯田里,甘肃的黄土坡上,也有无数老师默默干着一样的事。他们没啥大名头,但每天都在为娃们点灯。他们守着乡村学校,让山里娃有书读,有饭吃,有未来。
徐其远说:“在山里陪娃们长大,挺有意思。”他23年的坚守,换来了孩子们的笑脸和健康。每次看到娃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他都觉得值了。乡村老师的路不花哨,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这几年,国家的政策下来,乡村学校越来越好。202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29个省份,惠及3800多万学生。光云南,就有500多万娃吃上了营养餐。数据背后,是无数像徐其远一样的老师,在山里忙碌的身影。
孩子们吃得好,学得也好,身体壮了,梦想也大了。徐其远常跟学生聊:“你们想当啥?老师?医生?还是科学家?”有个娃说想当飞行员,飞到天上看看外面的世界。徐其远笑着说:“好好学,山里娃也能飞高!”
乡村教育这事,靠的不只是政策,还有人心的温度。徐其远和他的老师们,用行动告诉大家:山里的娃,跟城里的娃一样,都有追梦的权利。他们的坚守,像一盏灯,照亮了山里娃的路。
这样的故事,不只在阿都乡。全国各地,乡村老师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着孩子们的未来。他们不求啥回报,只想让娃们吃饱、学好、走远。这样的坚持,谁看了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