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丰”景好 粮仓底气足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3 11:03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本文转自:邵阳日报

田间“丰”景好 粮仓底气足

——我市农业生产书写“量质齐升”新答卷

绥宁县武阳镇毛坪村,金秋的馈赠清晰地镌刻在每一位农户的笑脸上。 张贻华 摄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边溪村农民杨庆斌利用晴好天气,晾晒、整理吊脚楼上的玉米。(资料图) 严钦龙 摄

金秋九月,邵阳的田间地头生机盎然、农事繁忙。广袤稻田里,中稻收割正酣,金灿灿的稻谷源源不断“流”入粮袋,种粮户们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育秧大棚内,红菜苔、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昔日的育秧设施如今“一棚多用”,孕育着多元增收的新希望……

2025年,我市农业生产交出亮眼答卷:早稻总产70.98万吨,较上年增加1.05万吨,单产429.85公斤/亩,位居全省首位,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35公斤;中稻单产较往年增加10公斤左右;晚稻长势向好,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上半年蔬菜产量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从“保数量”到“提质量”的粮食生产转型实践,是农户辛勤耕耘与科学种植的同频共振,更是湘中粮仓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生动注脚。

稳基提产,耕好粮食安全“责任田”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关键在“应种尽种、种足种好”。我市将粮食种植任务层层分解至县、乡、村、田块,建立台账式管理机制,确保责任闭环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早稻、中稻、晚稻、大豆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形成稻豆协同、多元发展的种植格局,让每一寸适宜种粮的耕地都释放出生产效能。

春耕启动前,我市便提前统筹调运储备各类农资,筑牢生产保障线;同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春耕春播、病虫害防治,确保良种与良法精准衔接,为农民种粮注入“技术力量”。

这份保障与服务,在新邵县新田铺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丰收。9月12日,农户姚松柏擦去额头的汗珠,指着满袋稻谷笑着说:“今年种了50亩中稻,亩产预计能到650公斤,比往年增产不少!”丰收不仅得益于有利年景,更离不开全程农技指导与政策扶持——在农技人员的帮扶下,当地选用适配本土气候的高产品种,优化栽插密度,同步推广“一喷多促”、测深施肥、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既减少资源浪费,又增强作物抗逆性。“技术让薄田变肥田!”姚松柏的感慨,道出了“精耕细作”激活耕地潜力的成效。

科技赋能,按下农业增效“加速键”

9月17日,走进洞口县石江镇双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能育秧工厂,自动喷水系统正定时为作物补水,菜苔、辣椒、芥兰等蔬菜长势喜人。就在今年8月,这片农业设施刚迎来冬瓜丰收,1.27公顷大棚实现净利润约26万元。从育秧季培育优质稻苗,到非育秧季种植瓜果蔬菜,“一棚多用”的模式让农业设施利用率大幅提升。

2025年,我市聚焦粮食生产“硬核支撑”,加快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步伐,全年新建成设施375个、总面积达183.73万平方米。无论是双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配备恒温控制系统、自动喷水设备的智能化育秧工厂,还是实现多元利用的普通育秧大棚,都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育秧”的被动局面:不仅能为秧苗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让秧苗整齐茁壮、成活率显著提升,更推动水稻育秧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型,为全市粮食后续种植筑牢优质种苗根基,同时通过“一季育秧、四季利用”,进一步提升了设施综合效益。

长效护航,织密丰产增收“保障网”

示范引领是农业技术落地的“加速器”。我市推行“四级”办点示范模式,市县领办万亩示范片、乡镇打造千亩示范片、村级建设百亩示范片,不同规模的示范区域形成梯度带动效应。示范片内集中展示高产品种与高效种植技术,让农户“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不仅大幅缩短新技术推广周期,更带动全域耕地实现增产提质。

耕地保护与政策激励是粮食生产的“压舱石”。我市常态化推进耕地“非粮化”治理,对省里下发的月清“三地两矿”耕地“非粮化”问题2357宗地块,实现100%整治到位,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同时,市财政安排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奖补,以真金白银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形成“守好耕地、丰产增收”的良性循环。

眼下,我市中稻收获已近九成、晚稻长势正旺,全年粮食丰收大局已定。从大棚里的翠绿蔬菜到田垄间的金黄稻浪,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一产粮”到“多元增效”,邵阳市以实践生动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这座底蕴深厚的湘中粮仓,正以“量质齐升”的稳健姿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邵阳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丰收根基。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