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名筑(四)|甘熙故居:一砖一瓦蕴百年风华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9-23 10:02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推开南京老城南的厚重木门,走进“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这是一座跨越200多年的江南民宅,也是一部立体的家族文化史。甘熙,这位清代文人名士,用建筑传承理想:跑马楼见匠心,津逮楼藏万卷,无不映照“诗礼传家”的祖训。而今,斑驳的红漆门窗、静谧的院落,依然回荡着“正衣冠、明是非、知进退”的人生智慧。它早已超越家宅的范畴,成为一段南京城的“活”记忆。



“九十九间半”:

数字背后的文化隐喻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漫步甘熙故居,仿佛穿越至清代金陵。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老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2006年,甘熙故居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如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

“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九十九间半”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这半间既表示未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达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巧妙规避清代百间之限,在建筑中融入“半间”设计,既满足了实际需求,又规避了政治风险。这种“以半为全”的智慧,正是甘家人圆融处世之道的生动写照。



同时,甘熙故居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汪晓茜介绍,中国古代单体建筑,通常以“间”和“架”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梁与梁间,即两排纵向立柱之间所围合的空间,称“间”,是计量房屋横向面阔的单位;而两排横向立柱之间所围合的空间,称“架”,是表示房屋纵向进深的单位。甘熙故居称“九十九间半”,实则现存300余间,因建筑等级的限制,宅第内房屋最多为三开间。

粉墙黛瓦间,既有甘家将相遗风,又融秦淮民居雅韵,更以坐南朝北的罕见布局暗合五行之道。“甘熙故居有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三雕’:石雕、砖雕和木雕。在门窗、屏风,包括梁枋上都分布有精美雕刻,常用麒麟等瑞兽或植物的形象,寓意美好。宅第遵循中轴线对称的设计理念,完美体现‘四水归堂’的布局精髓。”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建筑对话:

双楼见证甘氏精神

曲折回环的廊道、层层叠叠的马头墙、精美绝伦的木雕砖雕,处处透露着甘熙故居的优雅与厚重。而津逮书楼与跑马楼作为建筑群中颇具特色的两部分,分别代表着甘氏家族在文化追求与生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汪晓茜介绍,甘熙故居内原有江南地区最大的藏书楼——津逮楼,它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上下三开间重檐,仿宁波“天一阁”建造。后其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甘氏多年来悉心珍藏的十万余卷典籍、书画、金石几乎损毁殆尽,后来,甘氏后人将楼内所遗捐赠给了现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如今,宅第内复建的津逮楼为南京地方文献资料中心。2021年,津逮楼入选首批“世界文学之都地标”。

“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津逮”典出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以此比喻求学的门径。楼内还藏有堪称国宝级珍本的宋版《金石录》。该书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所著,全面地记录了北宋以前传世的钟鼎碑版等金石文字。

“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因此最怕火灾,尤其是藏书楼这种建筑,一旦失火,不仅多年心血付之一炬,还会牵连到其他建筑物,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津逮楼’也有借‘津’字来防火之意,从而使藏书楼更长久、更完整地保存下去,流传后世。”讲解员说道。

由于经历了不同年代的续建、重建,甘熙故居总体虽保持着南北纵向上的严谨布局,但其内部空间格局较为灵活多变。它既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风格,有着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也加入了苏式建筑的韵味,展现出“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娟秀雅致,还兼容了南京老秦淮传统民居的特色,这种南北风格的融合,被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誉为“民俗瑰宝”。

跑马楼是甘熙故居中另一处标志性建筑,是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它通常呈四方形连通样式,二层回廊四通八达,就像一个跑马场。“这座两进深的楼房通过厢房相连通,楼上则环绕着一个天井,形成了一圈宽敞的走廊。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整个空间显得宽敞而通透,而且赋予了它独特的聚气保暖功能。”讲解员介绍。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甘熙故居,依然能在跑马楼的回廊中体验南北交融的建筑魅力。跑马楼不仅是甘氏家族辉煌过去的见证,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甘熙宅第整体布局中体现的尊卑有序、和谐统一的传统伦理观念,虽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其对空间秩序的重视、对人居环境的整体思考,仍然对现代社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有着启示作用。



友恭传家:

百年家族的伦理核心

走进甘熙故居,黑漆牌匾上鎏金的“友恭”二字,道出甘氏家族“兄友弟恭”的数百年坚守。

据馆内讲解员介绍,“友恭”二字源自《左传》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说,既含兄弟间的友善恭敬,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其核心终究落在一个“孝”字上。清嘉庆四年,也就是1799年,甘家先人由原住址东花园正式迁居城南南捕厅,并创立分支堂号,名曰“友恭堂”。“友恭堂”既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号,也是整个宅第、家族的共同称谓。

“当年,友恭堂是族中长辈商议大事,接待宾客,举行婚丧、节令、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厅、客厅之类的地方,是一个非常正式、严肃的场合。给这样的场合命名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甘家以‘友恭’为堂名,不仅寄托着一种憧憬和希冀,而且表达了一份决心和信念,传递了祈求家族和睦友爱、成员团结互助的殷殷期盼。”讲解员说。

从甘熙上溯至明代,甘氏一族便以“孝友传家”闻名金陵。甘熙的祖父甘福,耗尽家财建“友恭堂”,只为让族人知礼守义;到了甘熙这一代,他更将家族藏书增至十万卷,成就“江南甲族”美誉。

在“友恭”家训的教化下,甘氏家族形成了特有的家风精神:孝敬父母,爱惜手足;勤俭砥砺,昌大家业;关注民生,造福乡梓。如今,甘氏族人已散居各地,除南京外,四川、上海皆有其子孙,他们仍以“友恭堂”后人自居。2003年元宵节,甘氏108位宗亲在“友恭堂”前聚会,缅怀先祖,传诵其广行善事、教化子孙、厚积仁爱、世传家风的美德。现在,家族中历代奉行的“友恭”家训依然勉励着甘氏后人。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